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销售 新车销售

比亚迪第一台车是哪一年,比亚迪第一辆车是哪一年

tamo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1.从F3到二代唐 比亚迪造车16年都经历了什么?2.比亚迪朝代车有哪些?3.比亚迪弯道超车为何会是一个笑话?4.9年前比亚迪第一批新能源车主,现在怎么样了?2008年。根据查询比亚迪官网得知,第一代新能源汽车为F3DM在2008年12月15日正式上市,是比亚迪也是全国的首款新能源汽车,也是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比亚迪股份公司创立于1995年,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

1.从F3到二代唐 比亚迪造车16年都经历了什么?

2.比亚迪朝代车有哪些?

3.比亚迪弯道超车为何会是一个笑话?

4.9年前比亚迪第一批新能源车主,现在怎么样了?

比亚迪第一台车是哪一年,比亚迪第一辆车是哪一年

2008年。根据查询比亚迪官网得知,第一代新能源汽车为F3DM在2008年12月15日正式上市,是比亚迪也是全国的首款新能源汽车,也是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比亚迪股份公司创立于1995年,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比亚迪汽车。

从F3到二代唐 比亚迪造车16年都经历了什么?

究竟哪一年才能有1000km续航的电动车?得从这位网友的留言说起:

网友们的挖坑能力真是太强了,随手一挥,就是一个宏大课题。鉴于准确描述清楚也不现实,电哥姑且就以时间轴为顺序,简要梳理一下主流动力电池发展的脉络;虽不能一瞥其全貌,但是能管中窥一下豹也是极好的~

1980年以前的启蒙时代,电动车诞生竟比燃油车还早

为了简化内容突出重点,电哥姑且将1980年以前称之为启蒙时代。

有个著名的冷知识就是电动车诞生时间要远远早于燃油车,并且在诞生初期,纯电动车才是绝对的主流。毕竟电动车最早的概念要追溯到1828年耶德力克搞出的电机“玩具”了,不过这个发明并没有明确的“动力电池”这个概念,因此还算不得真正的纯电动车。

后续若干年,还诞生了诸如第一台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第一台电驱马车等等试水型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普遍的问题在于不能给电池充电,基本上只能算作一次性玩具。讲个笑话,那个时代发明纯电动车的目的是因为马车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用不起。

转机发生在1859年,加斯东发明了铅酸电池,这可以视作正儿八经的动力电池了。就在这个发明的基础上,第一辆铅酸电池电动车于1881年顺利诞生(就算以这个作为参考,还是要比1886年的第一台燃油车更早)。接着卡米尔又紧锣密鼓的改进了设计,造出了这辆铅酸电池三轮车,车重仅160kg,最高时速为12km/h。或许还没体力旺盛的你跑得快,远远慢于马车。在那个能源形式大发展的时代,电动车、内燃机、蒸汽机呈三足鼎立之势。

就像今天,19世纪后期的电动车同样要比燃油车安静,并且当时的电动车就连可靠性也要远远高于燃油车,只是受制于当时电动车所承载的铅酸电池容量限制,这些大家伙的续航普遍被限制在70公里以内,最高时速也不过30km/h。

不妨总结一下特点,此时的动力电池体积大、质量大,能量密度极低,如此夸张的悬殊以至于当时想要通过堆电池来提升续航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电池堆个七八百公斤以后,当时的电机甚至无法驱动这样庞大的身躯。就算是同期镍镉电池等新技术陆续登场,也难以改善本质上的窘境。进入20世纪之后就是内燃机井喷的时代了,电动车的发展陷入阶段性停滞。

1913年福特T型车生产线,这段时间就没电车什么事了

在1976年-1985年,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愈演愈烈的环境保护问题,如何给汽车进行节能减排这件事重新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顺理成章的我们再次记起了电动车。这其中就有斯坦利、约翰、吉野彰三人陆续奠定的锂离子电池框架,锂电池的诞生,使得高电压的可充放电电池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从此人类的动力电池科技树就基本是围绕锂电池在做文章了。

为了纪念他们三人对这个世界的贡献,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就是这三位哥们。

1980-2000年进入锂时代:钴酸锂、磷酸铁锂等电池登场

进入锂电池时代后,运用何种形式作为车载动力电池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一段艰辛的摸索,因此在初期我们所见到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动车,却还在使用一些更为老旧的电池技术。你比如说使用了镍铬电池的油改电标志106,最高时速为90km/h,续航也仅为100km。

1995年的标志106电动版,看着和我们的老头乐差不多

另外还有大名鼎鼎的通用EV1,与标志106不同,通用EV1是绝对的纯电动原生设计,2座双门轿跑一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早期的铅酸电池版本电池容量为16.5kWh~18.7kWh,EPA续航126km,后期的镍氢电池版本电池容量上升到了26.4kWh,EPA续航达到228km。关于通用EV1的大起大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2006年的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车》。

末代通用EV1

至此,纯电动车历经了淘汰铅酸电池,尝试了更安全镍氢电池之路,但是镍氢电池又面临着能量密度极低的窘境,重量能量密度基本停滞在80Wh/kg以下,想要推出长续航纯电动车,镍氢电池也并不理想。直到吉野彰提出LCO钴酸锂电池,锂离子电池才算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以LCO钴酸锂、LCO锰酸锂为代表的锂电池获得了积极发展,但是想搞出一套成熟的车载动力电池似乎总是困难重重。前者钴酸锂电池能量密度很高,但从名字来看就知道成本高的可怕,拿来造体积巨大的车规级电池不那么现实;后者锰酸锂成本是降下去了,但是寿命低,能量密度又降下去了。这一轮尝试结果都总是不理想,好在是确认了容量大、循环性能更好的锂离子电池作为车载动力电池发展方向。

钴酸锂LiCoO2部分晶体模型

这次的转机发生在1997年,经过不懈的努力约翰又开发出了LFP磷酸铁锂电池,这下总算是找到了集安全性、低成本、循环寿命高等多种优势于一身的锂电池技术,使得动力锂电池的商业化成为了可能。

2000-2020能量密度:磷酸铁锂/三元锂之争

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基本上就是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两强相争的局面了。

磷酸铁锂电池(LFP)是用磷酸铁锂作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三元锂电池则是一种以镍钴元素作为正极材料,以锰盐或铝盐来稳定化学架构的锂电池,主要有NCM(镍钴锰)和NCA(镍钴铝)。受制于化学特性,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压平台较低,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概在140Wh/kg左右。而三元锂电池电压高,能量密度基本为240Wh/kg。也就是说,在相同电池重量下,三元锂的能量密度相比磷酸铁锂材料更容易做的更高。

不管是NCM(镍钴锰)电池还是NCA(镍钴铝)电池,两种三元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相比磷酸铁锂电池都更具优势,并且随着“三元”不同的配比,能量密度还在持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具体来看,就是根据镍、钴、锰亦或者是镍、钴、铝间不同的配比,求得更高的的能量密度。其中的原理也不复杂,那就是尽可能提高镍的比例就完事儿了。

以NCM(镍钴锰)电池为例,根据三者含量的不同,常见的就有NCM523、NCM622、NCM811(数字代表镍钴锰的比例),目前已经有诸如广汽新能源Aion?S、蔚来ES6等车型使用上了NCM811电池,在保持体积不变的前提下,电池能量密度也能获得显著的提升。

广汽新能源Aion?S

蔚来ES6

由此可见,高镍三元锂电池已经成为了短期内提升能力密度逃不开的发展方向,通过镍元素含量的提升,三元正极材料的比容量逐渐升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也会随之提高。例如特斯拉大量使用的21700?NCA三元锂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高达260Wh/kg,它的镍钴铝比例为8:1.5:0.5,毫无疑问,它属于“高镍电池。

综合来说,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循环性能强、安全性强,就是重量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而镍钴铝/镍钴锰三元锂电池成本更高、循环性能较强、系统能量密度更容易提高,就是稳定性不太确定(尤其是高镍电池)。因此在传统认知上,三元锂电池是在小型乘用车上应用更为广泛,磷酸铁锂电池在大型商用车上应用更为普遍。

值得注意的,伴随着高镍三元锂电池的高歌猛进,其安全性隐患也在2019年的众多安全性事件当中爆发了出来,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到在追求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的同时,安全性也不应该被忽视。

2020-2025:三元锂电池持续精进,磷酸铁锂或焕发第二春

根据现有技术水平来判断,三元锂电池将保持、乃至于长期保持市场主导地位,动力电池领域能量密度有望从目前的255Wh/kg向300Wh/kg突进,续航将从目前最高600km左右进一步提升。

怎么提升呢?有这么几个办法,我们习惯上按照封装工艺以及形态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目前主流可分为三种,那就是圆柱形锂离子电池、软包锂离子电池、方形锂离子电池。自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最先广泛应用于3C、消费电子的就是圆柱锂离子电池了,特斯拉就是采用了松下的18650及21700?NCA圆柱锂离子电池,其特点便是卷绕工艺成熟、能量密度较高,但是电控难度相应水涨船高。

软包锂离子电池业发展了也有20余个年头了,LG、SK、AESC等公司均有大量成熟产品广为使用,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外壳为铝塑膜,因此装配工艺相对简单,在动力电池领域使用叠片工艺。对应的方形锂离子电池也就明白了,制作工艺上与软包其实大同小异,只是因为装配后铝壳和盖板的封装采用了激光焊接,焊接后留有注液孔进行二次注液,组装工艺自然更为复杂,目前大多使用卷绕成型工艺。

由于方形锂离子电池(国内车型大多采用VDA尺寸)具有电控难度相对较低,且在制作工艺上有安全性上更为突出的双重好处,可以说是成为越来越主流的选择。目前大多数三元锂电池的突破就是在其现有基础上使用叠片工艺,这样就突破了方形叠片最大的难题?-?生产效率,这样带来的好处就非常多了,这或许将是未来数年动力电池的主流发展方向。

不论是软包还是方形铝壳动力电池,受新能源车电池包设计的影响,高度普遍受限,其形态正在向着更长的方向发展。为了顺应这个趋势,传统的卷绕工艺电芯已经不能满足车规级动力电芯的形态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叠片工艺生产出来的电芯。正是由于叠片电芯尺寸灵活,不受卷绕卷针结构的限制,层叠式生产,极片的界面平整度高。

平整度更高了,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能量密度将提升5%、循环寿命将提升10%,而技术成熟规模化之后成本还能再降低5%。在不改变其他环节工艺、原材料的前提下,仅使用叠片工艺就能提升10%的循环寿命。

因此,未来动力电池也将逐渐摒弃模组化,向专业(车规)化、大型化发展,体积越大,叠片的优势也更加突出,这也是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松下、三星SDI、CATL、比亚迪、蜂巢等行业巨头都有在近期有导入叠片工艺的计划。

当然除了工艺,三元锂电池还将在降钴(降低成本)、新材料探索上下很多功夫,目的与工艺改进大同小异,也就不再赘述。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工艺同样得到不小幅度的改进,其电池包系统能量密度已经能达到160Wh/kg左右,虽然与目前的高镍电池相比仍有差距,但是显然这样的表现已经足够使用在大型商用车以及部分对续航要求不那么极致的乘用车上,再加上成本、安全性优势,磷酸铁锂电池有望焕发第二春,再次提升装机量。

2025:固态电池初露端倪

只可惜,通过提升工艺、改变三元配比提升工艺来提升锂电池的性能,成长空间注定有限,同时还承受着化学特性更加活泼的代价。有没有立足长远,更有发展前景的电池技术呢?当然是有的,这就是车载动力电池的终极目标,固态电池。

由于固态电池先天具备化学特性上的优势,能量密度将轻松突破400Wh/kg,冲击1000km续航,安全性也将获得质的飞跃。

固态锂电池,顾名思义就是由固态电解质代替隔膜和电解液。固态电池对于车载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是革命性的;形象的来说,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固态电池相比传统锂电池,堪比固态硬盘对机械硬盘的性能提升。

固态电解质带来的好处可是太多了,首当其冲的便是无需传统三元锂电池的石墨负极,直接使用金属锂来做负极,仅此一步,能量密度就能够获得巨幅的提升。其次,固态电解质也允许使用容量更大的正极材料,同样能够叠加提升能量密度,收益更加明显。

更重要的是,固态电解质拥有不可燃、无腐蚀、不漏液、不挥发等一大堆核心优势,以往纯电动车型中所担心的安全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解决了续航、安全问题的同时,更不用说固态电池还兼备小体积、寿命长、易回收等诸多优势。因此,在可见的未来,固态电池将作为车载动力电池、甚至是整个电池行业的发展方向。

即便是研发难度巨大、成本高昂,在全行业的需求下,固态电池的未来仍然是明朗的。届时,恐怕满大街跑的电动车续航都超过1000km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比亚迪朝代车有哪些?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晚,进化快,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传奇故事,也造就一些企业,正蓄力冲向世界。其中,比亚迪一直是一个很有话题性的品牌,不管是电池大佬的出身、F3的热销,还是不忍直视的“工程师设计”和迪粉的狂热,抑或“542”性能追求带来的争议,比亚迪从来关注在线,自带热度。

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份进军汽车行业算起,比亚迪造车之路已经走过16个年头,从靠“分析大量数据”模仿起家,到销量急剧增长、品质问题爆发、经销商退网,以及后来的迪粉真爱,再到龙颜上线,并打入20万+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精英用户的选择,比亚迪到底经历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一起来扒一扒。

销量是衡量一个车企发展最重要的指标,销量即规模,既能体现这家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也能体现其品牌及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一个综合指标。所以,先来看一看这些年比亚迪的销量情况,这些数据大多数是从比亚迪年报中查来,只有2014年的销量数据与年报中有出入,当年的年报显示2014年比亚迪汽车销售37万辆整车,可如果这样和前后的增降出入太大,所以我选择了比亚迪2015年初向媒体公布的信息中的数据。

从上表能看得出来,最初的几年比亚迪的汽车事业发展势头不错,从2005年首款自主研发的车型投放市场之后,销量连续5年大幅增长,到了2009年已经实现44.8万辆的销量,可以说50万大关指日可破。这一方面,是比亚迪入场时间挑得好,2003年非典之后,汽车行业在利好政策的引导下迎来井喷期,另一方面是F3这款车还是很符合当时国人的买车需求。

到了2010年,比亚迪汽车事业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度,虽然突破50万辆大关,但增速也放缓了,接下来的2年还出现连续下滑,这段时间正好是中国车市井喷阶段性调整。然而,比亚迪自己出问题了,经销商网络拓展过快、分四网销售引发认知混乱、过高的销量目标之下错误的激励政策,导致经销商经营出现危机,爆发退网风波。自2010年起,比亚迪进入3年的调整期,期间推出首款SUV车型比亚迪S6,热销。

“士别三年”,2013年比亚迪再次奋起,意欲“二次腾飞”。主要依靠的还是S6和一款新的紧凑型轿车——速锐,这两款车是比亚迪在“分析大量数据”,结合过去几年的造车经验和收集到的用户反馈,改善生产流程,强化品质的升级版产品。同时自主研发也在开展,速锐是当时首款搭载遥控驾驶功能的车型。从后面几年的发展来看,比亚迪再也没有出现过销量大幅增长的业绩,也可以说“二次腾飞”其实并未达到预期,即使后来“542”加持,销量也没有突破性增长,消费者对比亚迪产品的“工程师设计”不买账。

比亚迪在汽车开发工程上并未落后,补上设计短板后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证据是,2017下半年比亚迪推出采用全新设计的宋MAX,以及2018年上市的第二代唐为首的Dragon?Face家族化设计,终于在2018年迎来年销量50万辆的成绩。这是比亚迪汽车历史上第二次突破50万辆大关,但看看对手们,吉利、长城、长安同年销量均超过百万辆,比亚迪错过了中国车市最好的十年。

不过,这十年比亚迪可没浪费时间,与其说是“做得不好”,不如说比亚迪是“不专注”,忙着布局新能源车,忙着电动化公交车、电动大巴和云轨去了。自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开始,比亚迪就同步布局了新能源汽车,2006年成立电动汽车研究所,2008年推出首款双模电动车F3DM,并在2015年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稳占5年,直到2019年才被特斯拉给抢走了。

期间,坊间对比亚迪新能源车的质疑从未停过,家用车需不需要追求5秒内加速性能?插电混动DM系统是否真省油?新能源车能助自主品牌弯道超车?比亚迪盈利靠补贴?但王传福却无比坚定,那些年他说:“中国发展汽车工业,除了电动车道路,没有第二条路”、“比亚迪做电动车是为了骨气,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在世界上争口气”。

结合一下这些年比亚迪投放的车型和每年的主销车型数据看,一款F3支撑了比亚迪16年造车的“前半生”。其实车企要稳很简单,抱住几个“长青爆款”就成功一半了,像丰田的铁三角凯美瑞、卡罗拉、RAV4。对自主品牌来说,至今没人敢说挑战成功的是,没有一款车连换3代都能热销的,火一把的很多,换了代还能火,再换继续火的,暂时没有。

不过,在不同时期,比亚迪还是有一些热销车型,除了著名的F3和F0,S6热销了5年,随后S7接棒,再之后有唐,速锐也火过几年,现在宋、元两个系列能走出量,而唐、秦也积累了一些口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品牌有反哺。这些车,也为比亚迪积攒了不少忠实用户,产生了自主品牌第一波粉丝文化——迪粉。

通过这两个表,基本可以摸清比亚迪汽车这些年的一些情况,而事实上过程总是琐碎,我想可以通过编年式的方式来了解比亚迪的发展。

在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比亚迪正积累起一个广泛覆盖“出行领域”的业务网络。在产业链的上端,比亚迪掌握了电池生产能力,布局半导体领域,在下游则拥有涵盖私家车、城市公交、机场等商用车业务端,这难道不像丰田所描绘的“出行服务商”提供者的趋形吗?或者,正是因为有同样的格局和眼光,丰田才会最终选择与比亚迪合作。从“门外汉”到“主流品牌”,再到“新能源大佬”,比亚迪经历了什么?

从无到有

模仿和迅速发展基盘阶段

2003年,在电池领域已身居全球第二大供应商,并于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获得进入发改委轿车目录资格,正式进军汽车行业。最初采用的车标为双椭圆设计,象征比亚迪与合作伙伴一路同驰骋,内部蓝天白云设计,则表示了比亚迪打造节能环保汽车的思路。

或者,在正式进入汽车行业时,王传福就已经对汽车电动化有想法了。2003年3月,比亚迪成立电动汽车研究部,可以说电动车的布局和传统燃油车是同步的,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的计划也在其中。

万事开头难,当时比亚迪自己造车的经验是0,国内的供应商也不成熟,为了解决零部件需求的问题,比亚迪充分发挥了“工程师出身”的优势,没有的就自主开发,为此还成立了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仅用2年时间,完成逆向开发并投产首款车型F3。沿用电池业务起跑的姿势,利用自身擅长的人海战术,降低成本。

比亚迪大量分析国际上成熟车型的优缺点,在F3的开发上采用模仿的同时“取众家之长”的思路,丰田的架构、本田的空间利用率和日系的节油经济性,都占齐了,在那个合资车还高高在上,自主车普遍抄袭人家的年代,F3满足了一大波经济收入得到改善,急需拥车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的用户需求。

2005年4月,比亚迪F3在上海车展开放预售,1天之内收获订单超500辆。9月,新车正式上市,不仅7.38万元的起售价十分吸睛。以此后的5年中,F3持续热销,月销3万辆创造单车销量记录,助推比亚迪销量连续5年高速增长。

2006年,在经过前期的摸索之后,比亚迪确认电动车方向,成立电动汽车研究所,计划3年内投资10.2亿元。

2007年,在各种资料中,最值得关注的信息是比亚迪将双椭圆标换成了BYD字母标,视觉上跟上时代发展。

2008年,在F3之后,比亚迪继续拓宽产品线,连推3款新车,定位B级车的比亚迪F6、微型代步车的F0以及首款双模混动车型F3DM。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比亚迪名声大噪的事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车市低迷,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制造了超强话题性。

2009年,汽车事业进入连续高速增长第五年,产能问题困扰比亚迪,王传福在一次采访中说:“2009年我所主持的会议,99%的时间都是谈产能,因为2009年增长了162%,开会后留下2分钟谈一谈品质问题。事业部的总经理说,品质没有问题,不是都卖光了吗?”销量水涨船高,比亚迪乐观扩张网络,这一年比亚迪的销售渠道达到1200多家的高峰,分四大线销售不同产品。不说消费者,当年的汽车编辑都搞不清哪款车在哪个网卖,造成认知混乱。

2009年也是王传福身为传奇备受关注的一年,凭借巴菲特投资带来的关注,比亚迪股价大涨,王传福身价爆涨。9月29日胡润研究院公布的榜单中,王传福以350亿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眼看造车事业如火如荼,比亚迪宣布进军商用车市场。

2010年,比亚迪的销量达到了历史高峰位52万辆,但增速大大放缓。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国车市在井喷后在这一年进入阶段性调整,问题出在当年的比亚迪缺少经验,对市场敏感度和反应速度不够高,为追求年初确定的80万辆目标,比亚迪给经销商制定了以高额返点为诱惑和过高的提车目标。导致经销商经营恶化,爆发退网风波,与此同时过去几年积累的一些质量问题也浮出水面。

市场倒推?改善质量

产品研发上更多探索尝试阶段

比亚迪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宣布进入为期3年的调整,解决经销商管理问题,提升产品质量问题。这一年,比亚迪还开始了一项之后新的尝试,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简单的云应用,为日后的车主数据云平台打了基础。其实呢,工程师出身和地处深圳两个方面因素,促使比亚迪对汽车的电子化和科技化更为敏感和积极,前期的更多探索和尝试,对比亚迪来说在后来的新四化上带来了优势。

2010年增速的放缓,使得2011年业务承压,这一年的年初,比亚迪宣布全系官降,目的是冲销量。随后比亚迪旗下首款SUV车型S6上市,搭载自主研发的1.5T发动机,模仿痕迹仍明显,但工艺有所改善,成为又一款热销车型。不过,这一年比亚迪过得并不顺心,经销商问题仍是困扰,意识到过去几年以销售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不对,王传福宣布对内部架构进行调整,控制销售人员占比,将总人数控制在2500人以内,与此同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2011年9月,央视报道F3在多起事故中安全气囊没有弹开,“气囊门”风波随之而来。而此时F3在全国累计销售已超过60万辆,随后车主与比亚迪展开了对恃,当年销量受影响,录得16.68万辆,同比2010年的21.24万辆下滑21%,导致比亚迪汽车2011年销量出现13%的下滑。

虽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F3受到过不少质量方面的质疑,但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代“神车”的存在。它与许多车主走过了那段峥嵘岁月,助力中国经济腾飞,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的记忆符号。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比亚迪F3在服务用户,见证那个时期的比亚迪出品也有不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2012年,为了表达过去2年集中改善质量问题的成果,比亚迪推出全系车型“四年或10万公里”的长质保政策,当时汽车行业普遍使用的是“三年或10万公里”质保政策,比亚迪想借此举提升品牌形象,表明狠抓品质的决心。8月,比亚迪推出基于F3的开发和生产经验改善升级而来的紧凑型轿车速锐,搭载具有开创性的“遥控驾驶功能”,在10米之内车主可通过车钥匙控制车辆自动挪位,话题性十足。

9月,比亚迪牵手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合资全新电动车品牌腾势,再一次成为行业话题王。此外,2012年比亚迪还分别签下了天津市和云南省的电动公交项目,推进电动商用车事业的发展。

经过3年调整,比亚迪似乎理顺和解决了不少问题,在2013年比亚迪提出汽车事业进入“二次腾飞期”,准备再一次大展拳脚,这一年的新车有以配置丰富为卖点的思锐,以及搭载第二代双模动车系统的紧凑型新能源轿车秦。与其说想凭这两款车“腾飞”,不如说此时的比亚迪正在憋大招。

发展特色?提出542战略

追求打造“不可取代的价值”

2014年,大招来了。在那一年的北京车展上,比亚迪发布542战略,意欲重新定义汽车标准,希望凭借插混动新能源车对合资车实现“弯道超车”。同年12月,首款542车型唐DM推出,采用2.0T加双电机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百公里加速4.9秒,预售价30万内,让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留意一下这时的唐,用的仍然是BYD车标,这时还没有王朝系列的概念。

王传福是工程师出身,比亚迪也向来有工程师文化,一个获得一定成就的工程师,大概不可能满足于做“跟着别人走”这样的事情,他们的人生信条更可能是实现“不可取代的价值”。代表着“极致性能、性价比和经济性”均衡的542或者是这种工程师思维的必然产物,虽然此时的542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是比亚迪不甘于局限在国内竞争,而将眼光锁定在全球的佐证。

2014年被认为是新能源车商业化的元年,国内新能源销量爆发式增长。比亚迪多年的技术积累也终于迎来机会,作为双模车型第二个销售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在2014年相对第一年实现10倍增长,在为“狂暴”模式的起点。当年财报显示,比亚迪新能源车收入增加6倍,至73.38亿元,占汽车业务的27%。不过,其中财政补贴占利润总额91%,成为坊间质疑比亚迪新能源车“盈利靠补贴”的根源。

时间来到2015年,吉利、长城、长城甚至上汽广汽自主品牌趁着SUV热潮切入提速发展期,比亚迪却一头扎进了新能源车的发展中。年初,迪粉团聚在王老板的周围讲述着对比亚迪的感情,泪星闪现。6月,542战略首款三擎四驱双模SUV唐正式上市,全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近6.2万,夺下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宝座。年报中,新能源车业务收入达到193.42亿元,占汽车收入提升至50%,占集团总收入24.17%,成为一抹亮色。与此同时,比亚迪电动大巴K9和e6在全球6大洲、43个国家、190座城市运营,累计行驶里程达到3.6亿公里,创下全球电动车最长运营里程记录。

2016年,比亚迪在以迪粉大会为基础的DEAMS盛典上提出“全面电动化布局”的方向和王朝系列的规划,足见此时的比亚迪将发展重心放在了新能源车上,这一年的新车包括宋DM和秦EV。此外,王传福在演讲中特别提到:“比亚迪在一步步打造汽车互联网生态产业链。”这时的比亚迪,对汽车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出行工具,可以说比亚迪在一些思想认知上,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不管有意无意,从这时开始其实它已经在布局后业炙手可热的“新四化”。

2016年对比亚迪来说还不止于此,这一年另一个高光事件是历经5年研发,累计投资超50亿元的云轨亮相,比亚迪开启了在交通领域的新业务。在随后的数年前,比亚迪签下国内外多座城市的订单,包括最近的2020年2月签下巴西两城。

对燃油车不太重视2年之后,比亚迪似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切,也许是汽车事业发展速度上与其他品牌差距拉大引起了比亚迪的重视。在2016年,比亚迪终于下决心改善饱受诟病的造型设计问题,并首次引入海外人才,聘请奥迪新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为首席设计总监,以及奔驰底盘调校工程师汉斯为首席底盘调校专家。

高光时刻?龙颜上线

补上设计短板?重回舞台中央

2017年人们将注意力重新放到比亚迪的乘用车事业上来,4月DEARMS品牌盛典,艾格亮相。9月,由艾格参与设计的宋MAX上市,惊艳坊间,“工程师做的设计”彻底完成历史使命,比亚迪汽车首次“颜值在线”。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边缘的比亚迪乘用车,凭借宋MAX的颜值,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这款车在一个月内斩获3万台订单。

2018年,在国际化思维的催化下,比亚迪迎来“全新焕新”的高光时刻。3月,首款应用Dragon?Face全新家族设计语言的车型第二代唐上市,价值感倍增,全年销量超过6万辆,其中混动版销量3.7万辆,占比超过一半,主销车型售价20万以上,车主以一线城市白领为主。这一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量再一次突破50万辆,虽然没有完成全年60万辆目标,但也是2010年之后首次突破50万大关,龙颜的加持功不可没。

重新找到感觉的比亚迪,为2019年制定了65万辆的年销量目标,计划通过燃油车+新能源车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再次发力向上。年初,比亚迪来了一场“春季新品发布会”,一口气宣布9款新车上市,对过去一年进行了全面换脸的王朝系列进行了重新梳理。随后,发布纯电动e平台,基于该平台推出e1、e2两款纯电动车,主攻10万元代步车市场,并重新开启“分网销售”模式,在渠道建设上区分王朝系列和e网。不过,两款新车在定位上并未体现比亚迪动力电池自产自供的价格优势,同时在设计上节省开发成本沿用F0的做法也不被市场所接受。

同时,遇上汽车行业寒冬期,比亚迪的计划并未收到预期疗效,这一年录得销量45.12万辆,同比下滑13%,受补贴退坡影响,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21.93万辆,小幅下滑,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之位拱手出让攻势正猛的特斯拉。

2019年11月,比亚迪和丰田官宣将合资成立纯电动车公司,各出资50%。双方合资公司将开展纯电动车及其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相关业务,新公司由双方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组建。这是比亚迪的另一个高光时刻,也从侧面反映比亚迪电动化技术实力达到国际水平。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奇怪,从比亚迪发布云轨方案至今,已3年过去,为什么以建设投入小、周期短为优点的云轨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消息?我查了一下,网上有消息说云轨建设项目在国内有段时间被全面叫停,原因未明,有消息指向中车抢单。不过最近消息是,比亚迪云轨部分城市项目建设工作已重新启动。最近,比亚迪又在巴西连下两城,签下云轨项目。

小结:

16年对于一个汽车企业来说,是很短的历史,奔驰造车超过130年,福特117年,丰田63年,更何况自主品牌是在中国工业发展落后西方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比亚迪在这16年间,进步很快。走得太快,难免犯错遇到问题,值得肯定的是,比亚迪在解决问题,不断改善的路上,反应很快,调整到位后再次冲高。相比迅速膨胀,波段式成长的结果更可期。

201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45.12万辆,居全年自主品牌销量排行第五。新能源仍然是比亚迪坚定不移的方向,其电池对外开放后将使整体业务更健康,有望抵销补贴退坡带来的财力冲击。与此同时比亚迪相比早几年更重视仍然是市场大头的燃油车发展,这是一个更成熟的体系化表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比亚迪弯道超车为何会是一个笑话?

比亚迪是一家中国汽车品牌,创立于1995年,主要生产商务轿车和家用轿车和电池。那么比亚迪朝代车有哪些呢?

1、 比亚迪朝代车有比亚迪秦、比亚迪宋、比亚迪元、比亚迪唐这四款车。比亚迪是国产的一个汽车品牌,并且在旗下车型上比亚迪用了所有的朝代来命名,所以也就有了比亚迪旗下的王朝系列。

2、 比亚迪秦量产版车型采用的是上深下浅的内饰颜色,车内配有三幅式多功能方向盘、中控台装配大尺寸显示屏。值得一提的是,该车还配有一套人机交互系统。

3、 秦量产版基本延续了概念车的设计,仅是取消了原先中网格栅品牌标识与前灯组处的蓝色元素,并且前杠两侧增加镀铬装饰,此外前灯内还加入LED日间行车灯的设计。

4、 比亚迪宋可以说就是比亚迪S3的双模版车型。其定位为一款新能源紧凑SUV,外观方面其采用了X型的前脸,显得颇为运动。车身侧面,新车采用了隐藏式的A/B/C柱设计,从而营造出了悬浮式车顶的视觉效果。尺寸方面,比亚迪宋的长宽高分别为4565/1870/1720mm,轴距则达到了2660mm。

5、 动力方面。比亚迪宋将搭载一套由1.5T发动机和两台电动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其中两台电动机分别位于前桥与后桥,从而实现四驱功能。此外,比亚迪宋纯电续航为80km,0-100km/h的加速时间为4.98秒。

6、 在内饰方面。比亚迪宋车内使用了一些斜线设计并采用了镀铬装饰,营造出动感的氛围。车内方向盘底部标有红色的“宋”字,彰显着这款车的身份。不过据工作人员透露,新车内饰最终造型还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7、 比亚迪元的前脸与宋区别较大,一条横向镀铬条连接了左右大灯和车标,前格栅的装饰类似鳞片效果。下方保险杠的设计自成一体,不过可以看到依然带有明显的“X”风格的影子,下唇配有明显的银色扰流板,视觉效果出色。

8、 比亚迪元依旧采用了镀铬式进气格栅设计。这也是比亚迪最新家族式的惯用设计手法。与之连为一体的则是不规则的前大灯设计,显得十分灵动。前保险杠方面,比亚迪元则和比亚迪S3有些相似,设计看似复杂,但并没有很累赘的感觉,同样显得很动感。

以上的就是关于比亚迪朝代车有哪些的内容介绍了。

9年前比亚迪第一批新能源车主,现在怎么样了?

新能源技术积累: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开

始布局新能源领域,生产出第一台新能源车型F3 DM。在新能源领域潜心研究多年,比亚迪继而将 DM技术从1.0进化到3.0;2019年又发布全新e平台,纯电车型实现系统集成整合,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升。可以说,每一次更新都是比亚迪新能源技术不断探索积累的成果,同时其深厚的技术积累也为优秀的产品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汽车之家评选规则:通过对车主进行封闭式的调研,统计出新车在2-12个月拥车期内百车故障数,数据越小则表示质量越好。同时在统计数据的同时还会排除水分数据,而且对调研群体数量也有一定要求,调研样本需要大于30。

而在这份经过严格评比的榜单中,比亚迪实力霸榜反超豪华品牌:秦新能源以40个故障数,超越雷克萨斯ES、凯迪拉克XT4等豪华品牌。

国际级别的品控把关:比亚迪吸引了国际顶尖品质大师——前奔驰S级底盘专家汉斯加盟,负责底盘、悬架、转向的调校,赋予比亚迪汽车德系豪华标杆车的驾控实力。拥有20多年NVH经验的国际知名风噪专家车熙范为车型打造图书馆级别的NVH品控。

9年前比亚迪第一批新能源车主,现在怎么样了?

今天给大家找来的是全球第一台插电混动车的车主,他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这台车还是整整9年前买的,那时候国产品牌并不受待见、新能源市场还没被资本看好、也没人愿意主动了解新能源车,而他当时经受了周围几乎所有人的异样目光做了这个决定。

那么,9年后,作为国内第一批新能源车车主的他,到底怎么样了呢?

声明:

为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以下所有内容为车主亲笔所写

比亚迪F3

DM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台车,2011年11月购买,裸车价16.98万,补贴8万,相当于8.98万,免费送了个充电桩,由于没有购置税,保险不到1万,落地11万的样子。

肯定有人要问,兄dei你是不是数学不好,9+1不等于10么,怎么落地11万?情况是这样的,当时F3

DM整个中国都没卖,只有深圳销售,而且产量不高,一共也就几千辆,我订单下了以后,等了半年才有车,车到以后,我跟其他两位朋友打飞的深圳,来回机票旅费、吃喝住行、路费油费算上去,差不多一万。

(真 硬核提车)

对了光买车的时候就麻烦不少,去审车,我没有买车船税,他们就没听说过新能源这个政策,人家都说我偷税漏税,没有车船税不能审车,让我到税务局开免税证明。

结果税务局也没听说过这回事,认为我在胡说.光一个新能源车免车船税,我跑了好多部门,每次车辆年审都要和车管部门交涉,最后终于在去年落实了,新能源汽车年审上线再也不用交车船税,也不用去开免税证明了。这一点至少在宁夏境内是因为我多年努力而改变的。因为新能源汽车都是这几年才开始,而且新车是6年免检,所以他们就没有检过这种车。

我也对比过燃油版F3,同时期价格应该是六七万。为何要花更大的价钱买DM呢?说尝鲜也好,也罢;说环保也好,省油也罢,都有一定道理。其实,自己内心很清楚,我对高科技产品有一定的猎奇心理,而且对比亚迪这家公司怀有一定的好感和充分的信任。毕竟在当时,世界上还只有一款插电混动车,就是F3

DM。

可能我的创业经历和比亚迪的经历是一样的,是靠实干谋生存,从来不玩虚;王传福和我一样是农村出身,穷人家的白手起家,我对他也充满敬佩。所以,在无意中知晓这款车后,对创造它的车企、以及车企创始人产生了兴趣,于是研究它、了解它,在得到一种共鸣后,选择支持它、购买它。

如果往大了说,心里还存有一种爱国情怀,买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向周边的人证明国产车做得并不差,有时看到小区或者单位停满各国品牌的车,唯独看不到几台国产车,不禁恨从中来,不知有没有人理解这种爱国心切的“奇葩”心理。

但是,既然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得做好被螃蟹“扎嘴”的准备。F3

DM虽然顶着第一台插混车的光环,也避免不了自身存在的不少问题。质量,特别是售后,确实让人不敢恭维,我甚至想爆一句粗口:简直。为此我打了无数投诉电话,4S看见我就头疼……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每次和朋友聊车都不免吐槽,就在朋友都以为我成为比亚迪的终生黑时,我又屁颠屁颠去买了唐……

文章标签: # 比亚迪 # 电池 #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