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阿维塔组织架构_阿维塔ceo

tamoadmin 2024-07-29 人已围观

简介1.环比大涨30.7%,长安汽车继续领跑中国品牌2.沙龙品牌亮底牌:主打氢电双能,将独立运营、独立融资3.不跑就掉队 智能电动车行业发展百态(上)刚刚结束的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华为车BU CEO余承东回应与广汽合作生变,“广汽的确已经放弃与华为HI模式的合作。”外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余承东“太能吹”导致车企感觉“不靠谱”,有人认为华为车BU性格太过强势让车企感到不适。确实,外界给余承

1.环比大涨30.7%,长安汽车继续领跑中国品牌

2.沙龙品牌亮底牌:主打氢电双能,将独立运营、独立融资

3.不跑就掉队 智能电动车行业发展百态(上)

阿维塔组织架构_阿维塔ceo

刚刚结束的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华为车BU CEO余承东回应与广汽合作生变,“广汽的确已经放弃与华为HI模式的合作。”外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余承东“太能吹”导致车企感觉“不靠谱”,有人认为华为车BU性格太过强势让车企感到不适。确实,外界给余承东的外号并不少,诸如“余大嘴”“余疯子”等。余承东自己却说,“我确实没有吹牛,顶多就是不谦虚。”那余承东是否真如外人口中所说的“爱吹牛、疯子、不靠谱”,“破圈”造车的华为又为何给人一种“强势”的感觉呢?

5G芯片供应成“烂摊子”,华为被逼无奈“破圈”

事情还得从2019年说起,华为手机麒麟芯片成为绝唱。全球高端机市场的Mate/P系列手机,在失去5G、GMS等加持下,竞争力大幅度下降。2020年,华为全年收入8914亿元,2021年直接跌至6368亿元,同比下滑28.6%;手机出货量约3500万台,排名全球第9,同比下滑81%。用时7年创造销量神话,仅在两年跌回深渊。

来源于Counterpoint research

从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2022年高端机市场数据发现,相较2021年,华为在高端市场份额已经降至3%了。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却从上一年的71%增至75%,占据3/4份额的苹果可以说只手遮天。并且,全民5G时代卖4G手机,结果可想而知。那么,手机市场失利的华为智能技术应该在哪继续发光发热呢?当然是发展势头正劲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

智能自动驾驶无疑是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华为拥有从芯片到系统,为全智能化提供支持的能力,解决数据处理技术、虚拟化、云计算、移动架构等核心模块,智能化自动驾驶正是核心优势最直接体现出来的地方。并且,技术优势外,低碳大背景下创造的“大蛋糕”,华为必须分一块,而且越大越好。

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既有新增效应、也有替代效应。王青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会在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约3200万辆左右。

技术优势、市场空间均满足的前提下,华为以“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姿态率先登场,彰显着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平台等能力。并且,在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之上衍生出HI(Huawei Inside)模式、智选模式等三大不同程度“参与造车”战略布局,也让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了从入门到进阶的转变。

真实增加的“安全感”与无尽延伸的“占有欲”

为什么余承东负责的华为车BU业务极力希望从供应商转变为深度“造车”参与者?作为数万零部件组成的汽车,能否主导制造环节,直接决定是否能贯穿行业中下游全链路,整车制造中参与度也直接关乎利润。

在余承东看来,传统零部件供应模式虽然简单,但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新发展时代。所以衍生出Huawei Inside模式、智选模式,为整车厂提供包括智能电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等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甚至直接由华为参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用户体验等核心环节,并对整车厂进行品宣和销售渠道赋能。随着参与程度加深,华为也尝到了夺取“主动权”带来的安全感,与车BU需要继续“疯狂”扩张的重要性。当然,从供应商-参与者-主导者转变,也让华为距离造车仅剩一步之遥。

从HI模式进阶智选车模式带来的更多“安全感”

提到安全感,不同合作模式带来的安全感并不相同。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车BU,由王军担任总裁。2020年,华为车BU开创性地推出了Huawei Inside模式,也就是HI模式,首款车型就是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同样合作模式的还有广汽AH8、阿维塔11。受华为自动驾驶套件供应问题影响,极狐阿尔法S HI版原本于2021年内量产,最终2022年7月才完成交付。由于HI模式需针对不同产品做深度定制,意味着每次合作都得重复进行相同的投入,大量投入的最终结果,极狐阿尔法S HI版销量却十分惨淡。虽然对合作双方打击不小,但对华为来说,至少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与成长的试错。

来源于网易

极狐阿尔法S HI版销量不佳,被广汽降为供应商等冲击,让华为更加明确方向,做智选车。智选车模式下,赛力斯和华为合作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华为赋能下,合作推出华为智选5效果立竿见影,年销量直接上升到8169台,改写赛力斯5惨痛历史。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被问及“如何评价与华为合作”时略显激动地说到:“如果这个时候宝马来跟我谈合资造车的事,我都不干,我会坚定不移地跟华为跨界合作”,可见赛力斯对华为的认可。处于蜜月期的华为和赛力斯接连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问界,在创建一年不到时间实现月销量破万,成为一线造车新势力的梦似乎正在实现。站在华为视角,得到车厂认可、市场认可,是最大的“安全感”来源。甚至有些消费者认为,AITO问界就等于华为。

不过,华为通过赛力斯获得的“安全感”远远不够,销量增长无疑会摊薄华为现有成本,但仅赛力斯的销量明显撑不起整个华为车BU的野心,于是华为汽车生态走向了开放。这其中就包括同样为智选模式的奇瑞、江淮部分车型。余承东还透露,“最近会有多个车厂用智选车模式,和华为一起做大车的销量。每个车厂做的产品是不重叠的,有SUV、轿车、MPV,级别上包括中型、中大型、大型等。华为希望组合起来,共同对商业负责,共同打造有极致竞争力的产品。”

“什么都要”的态度,也是外界认为余承东“爱吹牛、太疯狂”的原因,但对于华为车BU?CEO余承东来说,也许生长速度依然不够迅速、疯狂。

临危受命,对于华为车BU,老余或许是靠谱CEO

组织架构层面,2021年5月,余承东被任命为车BU CEO,王军的职位则调整为COO。余承东上任后就开始主推深度参与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的智选车模式。无需过多前期开发成本,每售出一辆还能获取车价十分之一的抽成。智选车模式很快展现出了比HI模式更好的效果。

来源于搜狐

余承东侃侃而谈:“为什么我要走智选模式?希望华为以更好、更多的能力,帮助跟我们紧密合作的车厂,一起实现共赢。因为传统的中国车厂,他们有很好的整车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工厂、供应链制造这些整体的能力,这些是华为所不擅长的,是他们擅长的。华为擅长的是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这些软件、算法、云以及芯片,这些能力的核心是以软件为驱动的,这些正好是车厂所不擅长的。所以我们跟他们组合起来,可以实现非常好的强强合作,合作共赢,帮助我们的伙伴成功,我们才能间接取得成功。”

站在华为车BU业务角度,余承东的选择或许是靠谱、恰当的,外界眼中的“吹牛、疯狂”似乎都是对华为车BU业务本身有利行为。当鸿蒙操作系统被广泛使用、当华为展厅有了更多车型选择、当吹牛被实现、当疯狂成为现实,华为车BU业务是否也就走到了金字塔顶端了呢?对于华为车BU业务、余承东来说,“疯狂”也许不能停。

文/奚百汇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北青汽车时代,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环比大涨30.7%,长安汽车继续领跑中国品牌

从2022年四季度开始,小鹏G9开启上市交付之后,小鹏汽车的销量水平就走向了下坡路。按照常理,新产品发布之后往往会提振品牌销量,但小鹏G9发布之后,却使小鹏的销量环比下滑。

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小鹏汽车冲击高端失败的缩影。事实上,小鹏自推出第三款车型小鹏P5之后,其品牌销量增长就陷入了瓶颈,但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小鹏G9的上市交付却给小鹏当头棒喝,期待之中的销量增长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滑坡。这确实出乎了小鹏汽车的预料,也为小鹏后面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进入2023年之后,小鹏销量表现依旧不佳,1月份,小鹏交付量5218辆,同比下滑56.62%。受今年春节过早的影响,小鹏1月的销量略低还算是有情可原,但2月份小鹏交付量也仅为6010辆,相比2022年2月(有春节期)同期交付量依旧有所下滑。

对于产品矩阵更丰富的小鹏而言,竞争越来越激烈,销量却逐渐走低,这实在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决定企业命运。

虽然吸引了素有“铁娘子”之称的王凤英的加盟,但近几个月也有不少消息传出,小鹏迎来了一波高管离职潮。事实上,从2022年下半年,小鹏决定重塑内部组织架构开始,小鹏内部就有不少高管职位有所调整。

先是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辞去公司董事会执行董事职务,何涛也被传不再担任具体职务,后有主管公关业务的前副总裁程转投阿维塔。

2023年1月18日的年度总结会上,何小鹏表示:要破而后立,重塑组织和价值观,从高管、中高管身上找问题。这也似乎印证了从去年开始小鹏内部的动荡。

除了企业层面的内部调整,小鹏在产品层面的向高端冲击的道路也随着小鹏G9的上市交付受挫而愈发明显。实际上,不仅小鹏G9,在小鹏P5上市之初,关于小鹏产品矩阵的讨论就没有停过。

作为“蔚小理”三家知名度较高的新势力车企之一,小鹏汽车的产品定位无疑是三家之中最低的那一个。所以,自从第二款车型小鹏P7上市后,小鹏就一直致力于让品牌向更高端市场冲击。只是,小鹏的产品规划似乎有些问题。

2021年9月,小鹏第三款车型P5正式上市,彼时价格15.79-22.39万元,虽然整体价格略低于小鹏P7,但实际上高配车型的价位与小鹏P7高度重合。最关键的是,定位更低的小鹏P5,高配车型却比小鹏P7的配置高了不少,就连激光雷达都率先搭载于小鹏P5上。那就有问题了!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小鹏P5的销量成绩并不优秀,小鹏P7顺理成章的成为销量担当。

随着市场中轿跑属性的纯电车越来越多,就连小鹏P7的销量优势在同级之中也不能保证了。

小鹏G9是小鹏又一次冲击高端的产品,但却在上市第二天就经历了一些危机。小鹏G9在上市第二天就调整了旗下产品的配置和售价,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一次小插曲,似乎也印证了小鹏G9产品力不够强,销量不佳的传言。事实证明,小鹏G9的产品实力确实存在问题,这次冲击高端,似乎又失败了。屡次失败的背后,或许确实是小鹏汽车企业本身存在问题。

正如何小鹏所说,要重塑小鹏的价值观,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自我救赎。在普通人看来,小鹏的故事或许已经不值它的售价,换言之,就是小鹏的产品性价比不足以支撑其产品售价。再通俗一点来说,那就是小鹏的车在消费者看来不值这个价格。小鹏的产品力出现了大问题!就此来看,小鹏要面对的问题颇为严峻。

产品理念、定位问题或许还可归为企业策略需要调整,但产品质量问题则确实需要小鹏自己抓紧重视起来。在车质网的投诉列表中,关于小鹏的投诉数量正在高速攀升。车视界科技发现,对于小鹏产品投诉最多的是小鹏P7、小鹏P5和小鹏G9。

对于小鹏P7的投诉,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多媒体系统故障和车身异响。比如有位2022年1月提车的车主,因为车身异响问题修理过三次以上,但问题却没有被修复。其蓝牙钥匙无法启动车辆的问题也去过4S店两次。另外,这位车主的空调出现过异响,驾驶也有过故障等。

不仅如此,有其它的车主表示,该车中控台、空调出风口等内饰件一经高温和太阳直射就会出现异响问题,且无法解决。同时,有不少车主表示,其车身零部件有故障,如后视镜调节电机故障、尾灯灯带开裂、驱动电机异响+故障等等。

对于小鹏P5的投诉也有不少。有车主表示360°全景影像只有后视镜头,且出现中控屏故障。另外,也有诸多车主表示小鹏P5的续航严重缩水,标称460公里续航版本,实际只有230公里左右。

作为最新的旗舰SUV,小鹏G9的虽然还没有大规模产品质量问题反馈,但却有诸多车主对其电机蜂鸣音过大有颇多反馈,且目前厂家方面也没有直接的办法进行消除或改进,以至让很多潜在用户望而却步。

有不少用户表示,小鹏G9主打的一些配置如“5D音乐座舱”,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座椅通风加热”虽然有,但靠背没有;“座椅”力度太小,还不如没有。鸡肋的配置太多体现的是小鹏对用户实际体验感的缺失。而这恰巧是理想、蔚来等品牌颇为重视的。

不仅如此,在用户体验上,小鹏近期由于OTA升级还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近期,小鹏的一则车机系统更新,竟然需要车主走到车前,跪下或者半蹲形式,对着车头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认证。这也就是所谓的“跪地认证门”,虽然此bug已经被修改好,但实际上是将互联网背景深厚的何小鹏所崇尚的“用户思维”踩在了地上反复的摩擦。稍微有点经验的或许都知道,此项bug只要是稍微有些经验的工程师进行过实际测试,他就不可能被堂而皇之的向用户推送。

近期,小鹏P7i正式上市,售24.99-33.99万元。与此同时,此次小鹏P7i主打的依旧是他们一直以来追求的高精尖硬件堆砌,也就是激光雷达上车。近两年以来,确实有很多车企开始尝试实装激光雷达,但仍旧有不少车企颇为务实,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对激光雷达的上车慎之又慎。

为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道路环境太过复杂,即便激光雷达上车后,可以实现超过L2级驾驶,达到L3甚至L4级别的驾驶功能,但最终上路之后,就会因为种种限制无法实现。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只能算半个装饰的激光雷达的实用性,还有那么强么?如果把这个当做最大卖点,一直主推,用户难道会为了不能得到实际用途的配置买单吗?此处真的需要小鹏自身好好反省,是否真的有必要。还有一点,我们也必须要高速广大消费者,那就是激光雷达的维修费用相当高昂,而小鹏的激光雷达恰巧就一直安排在车头这种比较敏感的部位。如果出现碰撞,极有可能对激光雷达形成冲击,导致损坏。

写在最后: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小鹏的影响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前期产品积攒的口碑正在被产品力的不足消耗殆尽,这是小鹏汽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小鹏的产品到底要服务哪些用户,新增加的科技配置是否应该考虑成本与实用性?最基础的产品质量问题如何才能提升,这些都解决掉,或许小鹏还能重回正轨。(文 车视界科技 李亮)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视界科技,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沙龙品牌亮底牌:主打氢电双能,将独立运营、独立融资

作者 |?赵文华

一季度的车市,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影响持续存在,大宗消费品复苏疲软。体现在汽车行业,今年1-2月,国内汽车累计销售267.8万辆,同比下降19.8%。

另一方面,为响应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大宗消费”的号召,3月政企合力,盘活市场活力。

在中国品牌积极带动下,3月国内汽车销量达158.7万辆,环比、同比双增长,环比增长攀升至14.3%。

这其中,数长安汽车的表现最为耀眼。数据显示:长安汽车集团3月销量达244,996辆,环比增长28.3%;长安系中国品牌销量突破20.9万辆,环比增长28.1%。自主乘用车板块表现尤为出彩,单月销量超过15.37万辆,环比大涨30.7%,问鼎3月单一中国品牌销冠,并一举拿下一季度厂商销量TOP3的席位。

油电同时发力,爆品多达6款

3月车市可谓“卷起千堆雪”,长安汽车为何能乘风破浪,原因有二:一是油电同时发力;二是爆款车型多,各主流细分市场基本全覆盖。

具体来看,在新能源板块,3月长安新能源累计销量35934辆,同比增长118.6%,同期新能源同比增长仅22.4%。其中,深蓝SL03交付8568辆,Lumin销售11217辆,双双进入3月以及1-3月新能源销量TOP10。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拳出击的长安智电iDD系列一季度的销量也达到1.5万辆,成为长安汽车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在燃油车板块,“长安王牌”CS系列越战越勇,3月销量突破4万辆大关,达44941辆,1-3月累销则冲至11.5万辆,成为3月以及1-3月燃油SUV销冠王。即便在中国品牌最薄弱的轿车市场,长安亦表现不俗,在老将逸动和全新逸达的带动下,旗下轿车系列3月销量达到25185辆,3月销量超过2万的还有长安欧尚。此外,平均售价已超过13万的UNI序列,3月销量也超过3万辆,一季度累计销量已突破8万辆。

长安不愧是炮制爆款的高手,旗下不仅有CS75和UNI-V两大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的支柱,还有4款月销破万的爆品,分别是CS55、Lumin、逸动、逸达——在燃油车被虐的当下,还能有如此强劲的表现,实属不易。

寄托品牌向上厚望,由长安、宁德时代与华为合力打造的高端纯电阿维塔也暗自发力,3月份,阿维塔11已位列30万元以上国内高端纯电SUV上险量首位。要知道,它的平均售价可是达到了40万。

问鼎中国品牌销冠,并非偶然

不确定性,是汽车大佬们近5年来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油电搏弈、不同的新能源动力路径,再加上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技术交替组合,把汽车行业变成了一部悬疑大片。

但越是不确定,越考验一家集团车企运筹帷幄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前瞻性的战略能力,说白了就是,不但要看得远,还得拎得清;二是精准的执行能力,不能落地的战略都是吹牛逼;三是超强的研发能力,这是一家车企赖以生存的根基。长安汽车能在激战中胜出,靠的就是这三方面的能力。

依托于“第三次创新创业”转型大战略,长安于2017年推出著名的“香格里拉”和“北斗天枢”,并以此为蓝本迅速完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的纵横布局:推出CHN、MPA、EPA三大全新电动平台,阿维塔与深蓝双品牌也顺利落子。

1800多天夜以继日,已见成效:“香格里拉”5.0战略启程,长安汽车在新能源市场崭露头角:被喻为“智能天花板”阿维塔,在高端纯电市场站稳脚跟,今年还有新品增持——阿维塔11单电机版以及另一款中大型纯电轿车;镇守中端的深蓝已成功拿下20万级新能源市场,另一款中大型SUV深蓝S7蓄势待发。

此外,包括CS系列、UNI系列、欧尚等在内的长安经典序列,今年也加速“触电”,除两款UNI系列智电iDD车型外,长安明星车型——CS75PLUS将推出第三代,智电iDD车型也将同时上线。可以预测,有多款重量级新车加持的长安汽车,今年将住在中国品牌销冠的位置上。

不仅拥有纯电、增程、插混、氢能源四大完备的动力技术,重点是,它们都很能打。比如深蓝所搭载的长安原力增程技术,就被称为“下一代增程技术”。它以效率高达95%的超集电驱为内核,拥有包括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行业首创)、无感NVH技术、温度场实时动态控制技术等181项黑科技,完美cut现在增程式电动车普遍存在的通病。

得益于此,深蓝SL03才能凭借低能耗(16.8kWh/100km)、低亏电油耗(4.5L/100km)、长续航(纯电续航200km,综合续航1200km)、高行驶品质(增程器无感介入)等技术性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混动市场杀出重围,成为20万级电混轿车最优选。

再比如智电iDD,不同于目前市面上其它DHT插混技术,它用P2结构的插电式混动系统,配有1.5T蓝鲸发动机及6挡三离合变速器,同时配有超大容量电池,其电驱系统与内燃机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高效协同,还可以实现全域独立运行,从而实现低油耗与强动力更理想的结合。以目前唯一一款20万以内插混轿跑UNI-V智电 iDD为例,零百加速跑进6秒级,并且油耗感人,不亏电的情况下,其百公里油耗低至2L,亏电情况下,其百公里油耗也只有4.2L。

与新能源并驾齐驱的智能网联、智能驾驶领域,长安汽车也铆足了劲。2022年,长安汽车正式推出全新智能品牌“诸葛智能”,这套依托于强算力平台、集智能交互、智能驾驶、智能生态于一体的技术群取得了诸多技术性突破,也让“北斗天枢”成功迈入 3.0时代。以用户最看重的智驾为例,“诸葛智驾”忆通过APA 6.0与领航智驾系统3.0全功能集成,打破了ADS 2.0“行泊一体”的瓶颈。今年,“诸葛智驾”的研发重心在城市领航系统上,明年这套系统将实现量产。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新旧裂变的时代,没有哪家车企单凭运气或者单凭努力就能拿到第一。清晰的顶层战略、科学的组织架构、超强的执行力以及领先的技术储备,缺哪一项都搞不行。

所以,长安汽车再次问鼎中国品牌销冠,并非偶然,这是经由长达5年量变后所发生的质变。或许,“长安模式”可以成为诸多集团车企转型参考的样本。

最后说说

“雄关迈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长安汽车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智能化、电动化为它带来“弯道超车”的最佳机遇,百年沉淀则赋予它极强的战略定力,与时代同频的正向研发又给了它足够的技术底气。如今,“香格里拉”与“北斗天枢”双双取得阶段性成功,但显然,这只是长安汽车新能源事业的小目标,它更大的野望是,重塑汽车行业的价值链,以影响下一代人的“新汽车”助推新的产业生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世界品牌。

目标虽然宏大,但从长安汽车近五年既稳健又激进的发展势头来看,它离登上世界舞台的目标越来越近。

版权声明:图文为线外邦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线外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不跑就掉队 智能电动车行业发展百态(上)

沙龙品牌CEO 文飞

自2020年底正式宣布成立之后,低调了大半年的长城汽车高端品牌“沙龙”又有了新消息。

6月15日,沙龙品牌发布了一则《致沙龙新伙伴的一封信》。在这封公开信中,沙龙品牌CEO文飞对沙龙汽车的品牌理念、技术路线等进行了全面介绍。

从信中透露的内容来看,未来,沙龙品牌将用“纯电+氢能”的技术路线,目标剑指“全球第一的氢电双能豪华品牌”。

而在品牌运作上,沙龙品牌也明确表示,其未来的发展定位于“以价值观驱动和用户价值共创为定位的汽车科技公司”。在依托于长城汽车实力背书的基础上,将进行完全独立的市场化运营。

剑指全球第一氢电双能豪华品牌

作为一个在传统车企集体发力高端新能源热潮中诞生的品牌,与吉利的极氪、长安的阿维塔、上汽的R、北汽的极狐品牌、东风的岚图等品牌大多选择纯电或纯电+增程式的技术路线不同,沙龙品牌“氢电双能”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些特立独行的意味。

在公开信中,沙龙将自己定位于“第一个将氢能战略落地,实现全品类氢能乘用车量产的品牌”。并明确表示“如果说特斯拉是全球第一的电动品牌,相信在不久的未来,SALOON将成为全球第一的氢电双能豪华品牌”。

作为长城汽车在高端新能源领域的最新布局,事实上,回顾沙龙品牌的发展,其发展路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在诞生之初,沙龙品牌也曾提出开发“高端智能电动”品牌的目标。而此次技术路线调整背后,长城对未来能源路线的判断,以及对自身氢能技术水平的自信可见一斑。

在今年3月底时,长城汽车曾在保定正式发布自己的氢能战略。这一战略涵盖“上游制氢-中游储氢-下游氢能产品”一体化供应链生态,车规级“氢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氢柠技术,也在发布会上亮相。

而在5月份时,长城汽车又与中国石化在北京正式签署氢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氢能产业、氢能技术和氢能资本领域展开多项合作。可以说,长城在在整个氢能产业的上下游都有着较为完整的布局。

而在当下,除长城之外,鲜少有主流车企布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可以说,在构建零碳社会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长城若能抢占先机,占领高地,沙龙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种高端新能源品牌层出不穷的当下,“氢电双能”的技术路线也让沙龙品牌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记忆点。而这一记忆点对于沙龙品牌知名度的打开,以及在融资过程中讲述更为丰富的故事,显然十分有利。

当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当下的氢能源汽车发展仍面临技术水平、市场需求、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如何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初出茅庐的沙龙仍然面临巨大考验。

定位科技公司+创业公司

除 “第一个将氢能战略落地,实现全品类氢能乘用车量产的品牌”这一特殊定位之外,在此次的公开信中,沙龙品牌还别强调,要将自己打造为“第一个以价值观驱动和用户价值共创为定位的汽车科技公司”,和“第一个拥有领军车企实力背书、但又完全独立市场化运营的创业公司”。

具体来说,在用户服务方面,沙龙一方面将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会将尊重用户、与用户做朋友作为品牌打造的重点。

而在具体的品牌运营层面,沙龙表示,除整合长城在新能源平台、三电系统、氢能技术、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电子电器架构领域的技术能力之外,将完全用互联网化的运营模式,独立研发、独立运营、独立融资。

这也意味着,沙龙在未来发展中,将把外界看重的传统车企的技术实力与互联网公司的灵活运营合二为一。

事实上,作为长城汽车旗下的全新高端品牌,沙龙品牌在诞生之初就取了与哈弗、欧拉、长城皮卡,乃至WEY不同的策略。

例如,与整个长城以保定为中心不同,沙龙在成立之初就将总部设在了上海。虽然在近期,出于管理层面的思考,沙龙又将总部迁至北京,但从位置选择上,沙龙可谓打破了以往长城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最大枷锁。

而在管理体制上,此前曾有沙龙内部员工透露,与长城的管理体系不同,“沙龙的组织架构扁平,它更强调协同办公,而非传统的科层制”。

从这一角度来看,灵活的体制也让沙龙品牌的未来发展值得更多期待。

写在最后:

就在几天前,当沙龙品牌正式决定将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亦庄时,也曾引发不少质疑。

但事实上,从北京此前发布的政策与沙龙的定位来看,这里对于沙龙来说或许更为适合。

早在2020年9月,北京就曾正式宣布在大兴设立国际氢能示范区。今年4月,北京亿华通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又在亦庄经开区正式落地。

而根据《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年前,北京培育5到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而这些政策对于沙龙品牌的未来发展来说,都将会是有利支持。

此前,从有关报道来看,沙龙品牌的首款车型将于今年12月实现SOP(小批量试生产)。如今,随着产品策略及运营思路的逐渐清晰,特立独行的沙龙品牌能否有一个大有可为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以下简称“百人会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今年的主题是“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有来自政、产、学、研各领域约200位高层嘉宾出席并发言。

面对行业变迁,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巨头以及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均表现出不凡的活力,这场群英会正式拉开帷幕。百人会论坛内容我将其分为上下两篇,此为上篇,讲述主机厂的现代化进程和战略。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不仅产品快速迭代,销量增速明显,渗透率攀升,而且三电技术日趋成熟,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大家不难想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推动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电动化趋势,外资品牌开始加速转型,探索新能源时代融合发展的新方向,而自主品牌将电动化与智能化捆绑,保持两条线同时发展。而新势力车企并没有放卫星,则专注修炼内功。

宝马:推广绿电、加码氢能源 宝马全力以赴电动化

宝马全力支持实现双碳目标,到2030年将平均单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控制和2019相比,至少控制到40%。2021年宝马就启动了绿色能源联盟项目,推动了全价值链的转型,包括生产基地、供应链、经销商等场景的绿电解决方案。宝马沈阳基地已经实现100%绿电生产,包括37个非生产场所的供应。该基地拥有太阳能电板37.5万平米,发电量超过7800万度,每年减少碳排放5.9万吨。

宝马集团正在全力以赴地电动化,发展新能源的生产。宝马的目标是到2030年整个集团全球销售的50%以上来自于新能源汽车。氢能源在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氢能是存储和运输可再生能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利用这个潜力加速交通转型。在氢能源动力系统方面宝马集团其实已经积累了40多年的研发经验,超过了20多年的氢燃料电池研发经验,氢燃料电池电动车是补充车企零排放产品之中的理想技术。

沃尔沃: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介绍,可持续和安全是沃尔沃汽车的两大品牌基石。无论是零部件再加工利用,还是发明带氧传感器的三元催化器,都彰显了沃尔沃对环境的珍视、对自然的尊重。

比宝马更为激进,为了降低碳排放量,沃尔沃制定了中期目标,预计2025年每辆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40%,这个目标涵盖了研发、生存、物流到销售等环节。到2040年,沃尔沃目标包括了气候零负荷、实现循环经济和商业道德与责任,形成完整的战略体系。

产品方面,2021年沃尔沃实现了全系车型电气化,2022年全新纯电旗舰SUV?EX90发布,开启了电气化转型的新时代,未来沃尔沃每年都将有全新纯电产品面世,企业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集团销售负责人 孟侠(Stefan Mecha)

大众:5年1800亿欧元,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大众汽车集团将携手合资企业伙伴,在2030年前实现在华生产基地均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同时,大众携手开迈斯一起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的建造。

“在2023至2027年间,集团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投入超过1800亿欧元。”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集团销售负责人孟侠(Stefan Mecha)表示,“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一举措将强化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数字化领域的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到2024年,我们将与中国的合资企业伙伴共同在电动出行领域投资150亿欧元。2030年底前,大众汽车集团将完成绝大部分中国车型的电动化。”

广汽:坚持高质量发展,完成品牌向上

2022年广汽集团产销达248万辆和243万辆,位居行业第四。其中新能源车产销分别为32万和31万辆,增长实现翻倍。今年,广汽埃安不仅将推出多款新产品,而且将发布高端子品牌昊铂,完成Hyper SSR、Hyper GT等三款新车的上市,实现品牌跃迁。

技术方面,广汽自主研发了海绵硅负极电池、弹匣电池、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等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网联领域,广汽完成开发了集中计算电子电气架构,并自研广汽普赛OS操作系统,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面提升了用户体验。

产业链端,广汽2022年先后成立了锐派能源科技公司、锐派动力电池公司和因湃科技电力公司,积极构建从锂矿到原材料、电池生产、电池租赁、梯级利用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在锁定电池价格的同时可有效保证产品供应量和产品品质。同时,还牵头推动“攀登”,打造“芯片-控制器-整车”联动的应用验证平台,发挥整车的应用牵引作用,联合上下游共同研发芯片全国产化的新能源车型。另外,广汽也战略投资了多家芯片公司,与广洲产投共同设立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共同打造多元、安全的芯片供应链体系。

吉利-极氪:全球布局,坚持全球创新、中国引领

作为吉利的中高端品牌,极氪汽车勇于直面全球竞争,让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的新名片,凭借深厚的造车底蕴和全球创新整合,极氪将打造极致体验的出行生活作为品牌使命。在全球布局方面,吉利也不仅通过威睿能源、亿咖通等产研一体的机构以及天地一体化的前瞻科技生态,为极氪在三电、智能化等核心技术领域进行了底层的赋能。同时极氪汽车也通过创立欧洲创新中心、欧洲设计中心等国际一系列的动作安排,极氪的研发人员高达七千多人,也不断在推进全球创新。

研发方面,吉利以架构造车的先行理念,集结中欧研发数千名工程师,历时五年,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和原生纯电的浩瀚架构,浩瀚架构不仅诞生了极氪全线产品,目前也有多个品牌、20多款车型基于它来进行打造。去年,吉利通过把浩瀚架构技术授权给波兰电动车制造商的形式,实现了技术架构的出海。

制造方面,吉利打造了业内领先的极氪智慧工厂,尤其是一体化的压铸技术国际领先,极氪取得全球最领先的技术和成果。产品方面,极氪009已经全部使用最新压铸技术,未来也将会在极氪和其他品牌大规模使用。这些技术和标准也将通过吉利全球供应链数字化的管理,提升流程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长安:智电新汽车,共创新生态

面对电动化潮流,长安汽车坚持从上至下的革新。2017年,长安汽车开启了第三次创业,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向着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通过聚焦长安、深蓝、阿维塔构建差异化品牌价值,力争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目前,长安构建了6国10地的全球研发布局,成立了16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17家科技公司,超过14000余人的研发组织。并深入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到今天为止掌握了新能源核心技术384项,实现了氢燃料电池系统、智能插混、原力电动三大新能源技术的量产应用。同时加强在芯片、电池、操作系统领域,尽可能的在工具链、中间件方面做一些探索,希望形成一个生态。

另外,长安大力实施智能化的北斗天枢,智能化技术能力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在行业首发量产的远程智能泊车等26项智能化技术,已连续三年排名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的第一。

蔚来:确保经营风险可控,为最后胜出投入

作为头部新势力车企,蔚来不断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全球市场三个领域布局。目前,蔚来在美国、欧洲、中国已建立了超过10处以上的研发中心。去年全年蔚来的研发投入达到108亿人民币,占比超过全年营收的20%,研发投入非常之高。今年,蔚来研发投入还会进一步增加,围绕智能电动汽车的全栈能力,包括芯片、底层操作系统、材料、电芯都要进行全面的投入。

其次,蔚来是车圈标准的基建狂魔,今年蔚来将建设1000座换电站,到年底累计建成2300座换电站。目前蔚来已建成五纵三横八大城市群的换电网络,已完成两千万次换电,平均1.9秒就有一辆蔚来从换电站满电出发。同时蔚来会新增10000根充电桩,650kW快充桩效率出色,与换电站一同布局可有效提升用户的补能体验。

再次,蔚来出海脚步加快。2021年9月在挪威交付,2022年10月蔚来进入德国、荷兰、丹麦和瑞典欧洲四国,并在法兰克福、柏林、鹿特丹等城市开设了NIO House,后续基础设施也会跟上,给欧洲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理想:降低内耗,强化企业内部组织能力

与蔚来展望蓝图不同,理想汽车CEO李想分享了关于公司组织管理的内容。众所周知,一众造车新势力均用直营模式,公司拥有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多个业务环节,为了能更好的整合公司,就需要有先进的公司流程和工作方式。理想汽车内部用OKR考核,通过目标管理和有效的目标沟通工具,将各部门联系起来。

理想汽车尊崇的矩阵型组织架构拥有诸多优势,首先解决了各自为战的问题;其次解决了技术、平台和产品的研发协同问题;再次也解决了产品、供应链和交付的商业协同问题。为了适合智能电动车的产品开发流程,理想汽车学习苹果、华为等公司的先进理念,以立体流程替换之前的线性流程,从规划到执行变得更为清晰。对于链条长、周期长、业务复杂的汽车行业,以PDT经理为核心,统一调动管理各个不分,可协调发挥出组织的最大生产力,有效降低汽车研发的组织难度。李想强调,“理想汽车的矩阵化变革才刚开始,至少到2025年才能初见成效。”

面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软件2.0的到来,汽车行业遇到新的挑战。在自动驾驶领域,理想汽车每年要做大概1000万帧的图像人工标定,这块业务需要外包,成本大概6-8元一张,每年花费近1亿元。效率方面,如果使用软件2.0的大模型,通过训练进行自动化标定,过去一年做的事情基本3个小时就能搞定。这将会是一片新蓝海,是未来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降本增效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写在最后:

得益于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启发,外资品牌开始加速电动化转型,宝马、沃尔沃等欧洲车企不仅制定了新能源产品的规划,而且在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等环节响应号召用实际行动降低碳排放,并制定了双碳的明确目标。以广汽、吉利为首的自主车企着手全球布局,通过尖端技术研发、完善产业链布局以及品牌差异化,实现品牌向上。

在本届百人会论坛上,新势力车企的****并未语出惊人,展现出车企负责人应有的稳重与格局,专注于自身企业的发展积极修炼内功。蔚来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基建投入,加高品牌的护城河,打造中国高端的用户型企业。理想汽车则通过用先进的管理流程,提升组织的战斗力,并以软件2.0时代的妙用,为所有车企今后的研发贡献了新的课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网通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章标签: # 品牌 # 小鹏 # 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