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销售 新车销售

简述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汽车产业政策的意义是什么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1.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2.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政策3.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主要有什么特点4.新一轮“汽车下乡”政策将出,这将会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5.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何重要意义?6.我国汽车行业产业政策的利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你好: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支柱产业,那么何谓战略性支柱产业呢?顾名思义,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

1.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

2.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政策

3.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主要有什么特点

4.新一轮“汽车下乡”政策将出,这将会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5.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何重要意义?

6.我国汽车行业产业政策的利弊

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

简述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汽车产业政策的意义是什么

你好:

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支柱产业,那么何谓战略性支柱产业呢?顾名思义,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特征:

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较大比重,有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战略性支柱产业。

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

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扩大就业。

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节约能源和资源。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准则:

作为构造产业结构的倾斜式发展战略,“准则”是根据区域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而抉择发展先后的规范。但是准则对产业结构的“规范”一定是动态性的,必须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而超前变化。关键在于把握准则的绝对变化性不影响一定阶段相对的稳定性。

(1)罗斯托准则

又称“主导产业扩散效应最大准则”,强调支柱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认为,应选择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作为一国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扩散效应的带动原理在于:一、回顾效应,主导产业高速增长,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二、旁侧效应,主导产业的兴起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制度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等;三、前向效应,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

(2)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

又称“筱原基准”,强调市场需求对支柱产业发展的作用力。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产业的收入弹性和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原动力,其结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原动力。 “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因产品增加而带来更大收入,进而创造了更大需求,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有着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生产成本低,投入产出高,自然吸引资源向该产业移动,从而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筱原基准”的实质在于从供求两方面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根源,其意向在于把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使之上升为支柱产业。

(3)产业关联准则

又称“赫希曼标准”,强调产业结构的协同效应。支柱产业必须关联度高,有较强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效应,能够向各方向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协同效应如何产生并起作用?市场扩张。阿尔伯特·赫希曼认为,市场扩张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所以,应当以一个产业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两个标准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具体标准,因为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这样的主导产业有可能比较顺利地成长为支柱产业。

(4)动态比较优势准则

根据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扶持幼小产业、保护民族工业的学说,在国际市场背景下,扶持本国暂时相对幼小的新兴产业,尽管短期内比较成本较高,但在政府保护下经过努力,就可以扭转生产费用劣势,赢得比较优势。

据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产业的潜在优势,尤其是在后发国家和地区,参照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支柱产业部门更替,把在先进国家或地区曾经带动或正在带动产业结构演进,但在本国尚处于比较成本劣势的新兴幼小产业作为培育支柱产业的重点对象,通过国家扶持,使其比较费用逐步转向优势,进而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原则:

1、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和既成现实,形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当然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但是,区位优势和特色形成应当建立于较大的比较范围,才具有较高的优势水准和竞争力;还须进一步区分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基于一个较大范围内以独有资源所形成的、不可比、不可替代的优势;相对优势是在一定范围内、在同类产业和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产业都能形成特色,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确实把握特色、发挥优势。

2、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

“大而全”、“小而全”,观望、攀比,这是我国区域经济中常见的一种小生产习气,是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生产效率低下、重复发展、恶性竞争的根源。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3、技术开发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还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只有源源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注入支柱产业,才能使其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投资成本利润最大化。

4、规模带动原则

规模经济带来规模效应,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定律:一、企业规模大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更有利于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二、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从而有条件较先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资本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规模越大,其产学研结合得越好,并内部机制健全,则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就越大,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越强,因而越具带动效应。

5、扶持培育原则

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尤其在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军事和各种非经济因素影响客观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规范作用和行政干预来引导支柱产业发展;实施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来扩大和改善投资、融资机制;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向境外发展,尽快形成跨国大集团和公司。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指标体系:

1、一般标准

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支柱产业,最终须将一系列准则、原则量化为相应的评价指标。一般的指标体系建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生产率上升率标准

以一定的生产率增长值来反映产业的技术特征。筱原的生产率概念是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一定时期,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快,生产成本相应也下降快,经济效益就比较好,因而加快发展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就能较快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其理论内涵就是通过供给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基本特征;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优先发展代表先进技术,并具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b.收入弹性标准

表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量的变化额。这种对应关系反映在价格不变条件下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率上,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长慢于收入增长。显然,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重点发展,符合市场法则,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其理论内涵是通过需求变化反映产业产品的市场前景,获得加快发展的依据;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重点支持那些提供国民收入多和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据世界银行报告统计分析,人均收入从390~1230美元的国家,收入弹性分别为:运输和交通设备1.91,电器1.45,娱乐1.40,家用商品和服务1.28,香烟 1.20,燃料电力1.15,酒1.08,服装1.04,食品0.69。

c.产业关联度标准

反映特定产业在投入产出上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才有能力促进和带动所有相关产业发展。其理论内涵是通过产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推动作用;实际意义是政府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提出了考察我国目前四大支柱产业的九项量化指标:一、工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左右;二,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上升,行业外贸进出口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三、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紧密相关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四、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五、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六、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技术比较成熟;七、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八、经济效益好,附加价值率一般在25~40%;九、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

2、相关因素

完整的支柱产业指标体系还应当考察如下因素:社会状况——政治安定、法制健全和社会公平;人口素质——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信仰、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整个地区宏观的和产业内微观的科学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产业条件——交通运输、物流、邮电通讯等;资金保障体系——投资融资渠道、资金筹措方式等;现有产业优势——区域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行性,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只能舍弃;相对性,为准确反映每一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选用的指标应是相对指标,即采用某一行业与本区域其他行业同一指标相比的指数形式,由此来考察支柱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不同属性;动态性,确定工业支柱产业不仅是不同行业之间静态比较的结果,而且也是反映它们动态变化的过程。为此,比较过程应考虑指标的时间因素,通过指标的动态变化判断支柱产业在常态下的未来变化趋势。

3、地区支柱产业选择的特定基准

地区支柱产业必须顺应国家振兴支柱产业的方向,大体要以国家确定的支柱产业范围及其选择标准来进行,同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及在全国的正向作用,增加特定选择基准:

a.产业强弱系数

目标期内某产业(或子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区域内或全国平均水平之比。若大于1可选,小于1则应十分慎重。产业强弱还体现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表明该产业满足国家或地区产业对经济批量的要求,其重点子产业或重点企业产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应在5%以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的含义是:当其数值大于1时,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大于产值比重,即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强弱系数的意义在于使地区充分考虑其产业素质水平以及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理性判断风险利弊。

b.比较优势系数

由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利税率系数的乘积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一般而言,支柱产业的比较输出系数都应大于1。数值越大,证明该产业产品的区际商品率越高,即高于全国平均输出率。而当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具有相对优势,数值越大,说明相对优势也越大。比较生产率指标就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间比较,比值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利税系数大于1,则说明地区某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同产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小于1时则处劣势;而当用该指标与地区其他产业作比时,则CT(比较值)值越大越好,选择CT值大的产业作为 “支柱”,才能担负起整个区域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和发展地方基础产业结构的重任。

从比较优势系数的构成可以看出,所谓“比较优势”包括“外生”和“内生”两个方面,其指归在于竞争优势。外生优势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要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只要存在资源稀缺性,比较优势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地发生作用;内生优势是产业内部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经验积累而人为生发的,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和经验积累。因此,竞争优势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对比较优势所蕴含的价值量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率: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明确自己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c.完全就业系数

一定时期内地方某产业直接吸纳就业、扩展带来机会就业以及社会贡献就业总体上升速度与地方工业就业平均增长率之比,若接近或超过则可行。这一标准侧重考虑了对地区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的权衡。国家选择支柱产业实行有限目标、重点发展,对资金和就业约束不十分在意,而地方政府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一般认为,当系数大于1时,这一产业可带动经济和就业全面增长,适宜作为支柱产业。

d.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反映某一产业全方位经济效益。由下属六个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加权求和而得到:增加值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各指标权重的求得方式:如果认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取1,一个指标略重要则取2,重要取3,重要得多取4,极重要取5,反之则取倒数,依次类推。对各指标两两比较并列出矩阵,矩阵中各行自乘后再按所取的6个指标数开6次方根,每个指标6次方根值与这6个指标方根值之和相比较得出的比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值。 这六项指标也是一般支柱产业分析模型中采用的变量因素。

e.特色产业或子产业标准

特色产业指地区资源条件中有高于或低于国家支柱产业技术层次的产业条件,对提高和改善产业结构水平有特殊作用的产业。比如内陆地区发展传统产业的特定优势,沿海开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对优势,以及一些地区的特种工艺技术的产业。特殊产业标准的提出扩大了支柱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而在大局上又丰富了产业结构的层次,尤其对于经济规模小的区域是发展支柱产业的一条蹊径。

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政策

市场期盼已久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正式出台。从整体政bai策的框架来看,国家救市的决心凸显无疑,这对于拉到汽车市场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帮助中国汽车行业度过2009年的市场萧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国家公布的五项具体政策来看,对于细分市场的影响还是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同时对于此次救市的长期影响,更需要冷静评估。 这次出台的政策第一条,就是大幅度调低1.6排量以下车型的车辆购置税。不过,有些出乎预期的是,这次的车辆购置税的减免,并不是区分1.0以下与1.0-1.6排量两个细分市场而出台不同的减免政策,而统一为减免按照5%征收。这种减免无疑对于1.6以下市场的活跃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仔细分析起来,这个政策或许促进的将是1.0-1.6排量的细分市场,而对1.0排量以下的细分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因为,从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消费结构来看,这两个排量区间是两个不同的消费市场,他们的消费特点、收入水平、购买能力、区域分别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目前,由于中国消费者的本来消费倾向就更倾向于1.0-1.6排量区间车型的消费,其占到整个市场消费的比重也最大,而这次的税收减免无疑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微型乘用车市场或许在整个市场结构中的比重更呈现下降趋势。 不过,国家对于农民购买1.3升以下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补贴,倒是对于威客市场的一大利好。 而对于农民报废三轮货车以及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的补贴政策,都同时加快农民淘汰旧车购买新车的节奏,这无疑都会拉到汽车整体市场的回暖。特别是对于某些本土企业的刺激作用更为积极。 这种政策加速新车换购的过程,同时会加快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农民拥有更便捷的交通工具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而这也和国家此前对于加速农民城市化发展速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呼应。 不过,第五条与第三条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只是原来产业政策的再次强调和延续,目前还并不清楚国家到底如何来从资金和政策上拿出什么具体的行动措施。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则存在着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如何侧重的问题。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国家自然应该更倾向于支持国有企业的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但是从市场或者技术的角度,似乎有些民营企业更走在了前头。那么是支持民营企业更多一点,还是支持国有企业更多一点,这关乎到未来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前途问题。

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主要有什么特点

形成完整的、覆盖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激励政策。要改变以往侧重于整车制造组装的局面,政策着力点要向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延伸,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扶持。例如,应鼓励中外双方合资成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和完善的融资服务外,可以适度放宽经营业务范围,向融资租赁、保险等业务领域延伸,以有利于中方企业可以近距离地从中学习到外方在各种汽车金融业务领域里的先进经验。深化在车联网等智能化应用等领域的合资合作。在各地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等产业规划中,要鼓励外资企业全面进入,利用内资企业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网络优势,将车载智能系统等纳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并给予财税、研发资助等激励政策。

 鼓励合资企业全面融入战略联盟,充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要鼓励合资企业全面参与国内车身轻量化、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料汽车、车载智能系统等领域的各种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积极发挥合资企业在技术、人才和标准等方面的优势,使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不断做大做强。政府可以给予战略联盟以资金、税收、场地、信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也可以战略联盟名义参与投标活动。要鼓励合资企业成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与国内汽车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合作,瞄准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项目及产业化为依托,开展联合开发活动,促进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合资企业可以在联合开发活动发挥骨干作用。鼓励合资企业组建独立研发机构(有可能是非传统汽车生产企业),从事全球最先进技术的研发并为中外广大客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鼓励合资企业参与产业重组,完善外资并购审查制度。在完善产业优化重组和企业退出机制的基础上,鼓励合资企业全面参与汽车产业重组。国家应考虑在外汇、税收、信贷、清算、人员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同时,要完善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对于控股性的兼并收购活动,要加强从公平竞争、产业安全、债权债务和外汇管理等角度进行合理审查。

中国汽车走出去战略处于关键阶段。

新一轮“汽车下乡”政策将出,这将会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汽车下乡政策推出更有益于汽车产业,在疫情的冲击之下,比较低迷的背景之下重获生机,也有益于农村地区的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大力发掘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潜力,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这个汽车下乡的政策就是以国家补贴的方式让汽车推向农村,符合一定条件的购买者,可以通过更低的价格,低于市场上面正常购买渠道的价格,获得下乡的汽车购买权利。这汽车肯定是比正常在市场上面购买到的便宜的,因为它有正式的补贴嘛,就有点类似于10年前的家电下乡一样,当时冰箱洗衣机这些也有一定的政策补贴。这可以大大促进汽车产业的经济恢复,因为汽车产业毕竟是实体制造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受疫情影响发展的的速度大大下降需要一定的刺激。

从宏观政策上来说,采取一定政策补贴的方式促进某个产业的发展,放宽贷款的条件,降低贷款的利率,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当超前建设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宏观政策上促进经济复苏的方法。都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发挥调控的作用,因为无论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建筑业的发展,还是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它都是实体产业,虚拟经济的发展是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都不行,虚拟经济肯定也不行。这三个大产业都撑起来了,经济恢复自然是指日可待。

汽车厂商需要更多的订单,解决长期的成本,问题因为就算这个政策上的补贴,加上购买者的价款,也没有直接卖一项,市场销售的时候获得的正常价款多,但是可以增加汽车厂商的订单量,弥补汽车厂商的运营,固定成本,厂商这个租赁的费用,员工缴纳的社保以及基本工资管理人员的工资,这些不都算是固定成本吗?就算是没有汽车订单,该交的钱也得交啊,现在有了订单了,起码能把这个成本先赚回来。

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何重要意义?

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官方定义=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实际上,最受政策鼓励的,就是纯电动车。

为了鼓励这个创新产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可谓不遗余力。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呢?同样能实现节能环保、而且解决方案更容易被接受的普通混合动力,为何不在鼓励范围之列?

这就要再往深分析一个层次,为什么要有汽车新能源产业政策?

真的像红头文件里说的,是为了节能、环保、消除雾霾?!

错!

产业政策其实就是和平时代的军备竞赛,是为了让我国汽车产业崛起,在全球化经济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除了经济考虑,我认为还有国家安全的考虑。

汽车每年会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而我国一直是一个少油多煤的国家。

烧油多了,不光是个费钱的问题,而是能源上受制于外人的问题。一方面,别人操控国际油价,我们容易吃亏。另一方面,真的打起来,物资运输被封锁了,就容易被人掐住咽喉。

把烧油的车,转化为用电的车,我们就相对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转而应用其它形式的能源。

环保,并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是相对次要的。

但是这些话,政治不正确,无论对于自己的民众还是海外的媒体,都不适合公开去说。

于是全球各大政府,在推行电动车鼓励政策时,不管各自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都号称自己是为了地球的环境保护。

大家要理解,政府发言人,本来就像企业里的PR部门。你觉得你们企业的PR部门,说的都是大实话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中国希望把汽车能源从油,变成电。

那么,顺便说一下,为什么不支持混合动力技术?

曾经,我也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是个不错的技术。支持一下挺好的。

但是,国家要考虑的整体利益,不是个人的感受。支持混动,最大的问题就是,丰田等车企在这方面的产品应用领先你20年。你去支持这样的技术,自己的车企天赋树,就永远开不出花了,就像三体里面地球人的科技被智子锁住一样——爱打电子游戏的朋友,应该理解我的意思。

相反,坚决避开混动,让丰田、本田的优势没有发挥的空间。这就是表面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下面,各国通过产业政策、设置市场隐性门槛的暗流一直在剧烈涌动。

现在这种产业政策已经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混合动力在国内的发展进度,受到了极大的延缓,目测已经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主流技术了。

我国汽车行业产业政策的利弊

交通拥堵缓解、不便利性增加。我国汽车行业产业政策的利益:

1、交通拥堵缓解。汽车限购政策可以减少私人车辆数量,从而减少交通拥堵问题,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空气质量改善。限制汽车数量可以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空气污染和健康问题。我国汽车行业产业政策的弊端:

1、不便利性增加。对于有购车需求的人来说,汽车限购政策增加购车的难度和不便,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特殊需求或生活在没有发达公共交通网络的地区的人来说。

2、经济影响。汽车产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限购政策对汽车市场和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就业减少和经济增长放缓。

文章标签: # 产业 # 发展 # 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