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销售 新车销售

国外汽车市场发展现状_国外汽车行业现状

tamoadmin 2024-07-06 人已围观

简介1.国外汽车美容业发展的现状 急求2.外国汽车落水研究现状3.国外汽车美容业市场现状4.销量“入冬”,外资狼来了,为啥还是坚定看好中国新能源车?5.汽车保险市场现状分析6.中国汽车行业和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有哪些?7.汽车保险行业的现状与前景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于20世纪初开始发展汽车零部件为汽车工业的基础,世界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的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

1.国外汽车美容业发展的现状 急求

2.外国汽车落水研究现状

3.国外汽车美容业市场现状

4.销量“入冬”,外资狼来了,为啥还是坚定看好中国新能源车?

5.汽车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6.中国汽车行业和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有哪些?

7.汽车保险行业的现状与前景

国外汽车市场发展现状_国外汽车行业现状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于20世纪初开始发展

汽车零部件为汽车工业的基础,世界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的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是在美国,以后又扩展到欧洲、日本直至世界。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向中国、印度、巴西等低成本国家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但是保留研发、设计、采购等环节。随着汽车全球化采购迅速增长,国内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及布局早于我国。

目前国外主要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聚焦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欧美国家的第三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对较多,并且汽车第三方零配件、改装配件市场较为广阔,对于政府来讲,对于汽车零部件的监管相对较为严格,从责任划分、管理机制的方面都有着较为明确的定义:

美日德代表性汽车零部件企业布局完善

目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主要发展国家以美国、日本及德国为主。德尔福公司、伟世通汽车系统公司、电装公司、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全球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的产品线广度均涵盖多类汽车零部件产品,说明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发展已进入系统整合阶段,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方向将朝系统化及模块化前进,国际大厂因拥有核心技术力量和较大研发经费实力,能有效地将众多系统进行整合,适时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目前全球主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包括博世、电装、采埃孚、麦格纳国际、爱信精机、大陆、现代摩比斯、李尔、法雷奥等,主要集中在美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国别分布情况

当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由美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主导,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力量仍显薄弱。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发布的2022年全球OEM市场零部件供应商排名,日本、欧洲和北美供应商在前50强占据绝大多数。

经过长期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也逐步显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经营特点,并涌现出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

根据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数据,排在前五位的企业分别是博世、电装、大陆、潍柴集团和采埃孚。从前十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区域布局来看,集中分布在德国、日本等地,主要布局业务覆盖了汽车发动机、自动驾驶、汽车轮胎等多个领域。

注:①2022年榜单中采取2021年数据进行排名;②此处营收选用零部件收入。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外汽车美容业发展的现状 急求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问题。

什么是平行进口车?

平行进口车就是贸易商运到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海外车型,根据这些车型的所在地区可以将平行进口车称为中东版、加版、欧版、美版等等。平行进口车比中规车更便宜,并且可选配置更加丰富,还能买到特殊车型,但是无法享受厂家的保障,由平行进口车的经销商承担起平行进口车的三包服务。

平行进口车有哪些销售渠道?

目前来说,平行进口车的购买渠道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港口、经销商车行。能够买到平行进口车的港口有很多,其中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福州港、黄埔港较大。

下面我们回归正题。

疫情下的平行进口车现状

新冠疫情的出现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打乱了包括汽车行业内的几乎所有行业的计划,前几日乘联会发布的2月销量数据显示,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相比2019年2月下降了78.5%。

而平行进口车方面也没好到哪里去,以天津港为例,在这场疫情中,有近九成的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并且有超过五成的企业出现资金压力。根据天津市平行进口汽车流通协会显示,今年1月平行进口汽车终端零售量为13764辆,同比下降17.6%;2月平行进口汽车终端零售量仅为787辆,同比下降83.0%。

同时,由于销售受阻,企业库存压力大幅上升,截止2月底天津港平行进口车待消化库存总量约为25000辆,总价达到165亿元。库存系数升至25.60,创历史新高。

"现在已经复工,但是大多为远程办公,现在基本没人来看车,现在卖出去的都是年前订单。因为规定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异地行动就要隔离14天,谁也不会为了买一辆车被隔离14天的。"一位平行进口车商说到。"现在库存太多了,还有一些车在运输的路上,但排放标准也是国五,国六不推迟,运回来很大可能也是废铁。"今年太难了。

从这位车商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疫情确实给平行进口的销售带来了影响,然而他最担心的还是排放标准问题。

让平行进口车商如坐针毡的"国六"

2016年12月23日原环境保护部和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让所有平行进口车商如坐针毡,一旦国六完全实施,整个平行进口车行业将会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去年7月1日开始,"国六风暴"席卷我国共18个省市。此时平行进口车商的库存车辆只能获得国五认证。

因为,从国六开始,中国开始按照自己的国情制定标准,这意味着从国外进口的车,难以完全满足国六的标准。从技术层面,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技术认证,尤其是环保。还有就是车辆生产厂家的技术授权,包括提供原厂的OBD文件,和厂商承诺的环保召回问题。而OBD公开和颗粒物排放检测这两项,是平行进口车解决不了的。

"目前来说,天津港无论何种版本的平行进口车都无法满足国六标准。"一位销售对首席出行官说到,"如果政策不改变,那么我估计平行进口车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从现阶段各地区"国六"实施时间来看,2020年7月1日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坎,本来这个坎就已经让众多车商难以迈过了,而"新冠疫情"的出现则让这个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期盼着在2020年7月前将囤积的国五车辆销售出去的众多车商更是卖出一辆都难上加难。

写到最后:

平行进口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随着国六政策的出台,平行进口汽车作为一个小众市场的产物,碰到了与国家大的政策上的矛盾,并且国家目前也没有出台明确的流程和政策来解决此事。

以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或许平行进口汽车正在逐步走向衰亡。不过今年2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已递交"推迟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建议,但国家相关部门还在开会研究此事,是否采纳暂未可知,最终结果还是要看官方发布。"由此来看也许,一切还有转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外国汽车落水研究现状

“汽车美容 ”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普及性、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服务范围从过去的修修补补、汽车清洗等业务 ,发展到包括车身美容 (高压洗车、去除沥青或焦油等污物、上蜡增艳、镜面处理、新车蜡、钢圈、轮胎、保险杠翻新与底盘涂胶处理 )、内饰美容 (车室美容、发动机美容及行李箱清洁 )、漆面处理 (氧化膜、飞漆、酸雨处理、漆面深浅划痕处理、漆面板破坏处理及整车喷漆 )、车辆防护 (粘贴防爆太阳膜、安装防盗器、语音报警系统、安装静电放电器和前后护杠 )和汽车精品 (汽车香水、车室净化、装饰贴和各种垫套 ) 5个方面。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汽车相当普及 ,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几乎占据全球汽车保有量的 1/5,其中轿车高达 1. 3亿辆 ,平均每 1. 3人拥有 1辆 ,汽车美容行业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从汽车维修行业中分离出来。汽车后服务市场中 ,汽车美容行业已占到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 80%。汽车维修与美容行业已经成为美国仅次于餐饮业的第二大服务产业 ,并连续 30年保持高速增长。

国外汽车美容业市场现状

缓慢增强。汽车落水逃生系统研究现状 对于汽车落水后逃生问题及系统的研究,目前在国外汽车行业中还没有汽车上还未安装此系统,对此系统的研究也在缓慢增强中。车辆碰撞后落水。 碰撞后车内乘员很可能处在恐惧或眩晕的状态,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很能从容得解开安全带或打开车门。 等回过神来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时间。

销量“入冬”,外资狼来了,为啥还是坚定看好中国新能源车?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汽车相当普及,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几乎占据全球汽车保有量的 1/5,其中轿车高达1. 3亿辆,平均每1. 3人就拥有1辆汽车。而汽车美容行业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从汽车维修行业中分离出来,在汽车后服务市场中,汽车美容行业已占到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80%。汽车维修与美容行业已经成为美国仅次于餐饮业的第二大服务产业,并连续 30年保持高速增长。

汽车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作者?|?王慧?

最近和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高管交流,普遍的一个感受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势很严峻。

有多严峻?

中汽协发布的新能源车产销数据显示,2019年自新能源汽车补贴6月退坡后,7~11月的销量已经同比“五连降”,尤其是10月、11月,降幅超过4成。

产业链上下游体会更深。最近大半年,国金汽车欠薪放假、长江汽车欠薪、海马汽车卖房、比亚迪降薪、青年汽车申请破产、众泰汽车欠薪……部分新能源汽车项目和企业,包括一些老牌汽车企业,坏消息不断。

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威马等几家明星企业状况稍好,每月有过千台的销量,但也面临舆论质疑,其他企业更是大多沉寂,一些公司甚至已经悄然退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迈过这个坎吗?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最近与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聊了聊,在他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大力度政策推动、快速增长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造车新势力经历“一哄而起”后,进入了大浪淘沙的过程。

“这是替代性新兴产业走向成熟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甚至十分残酷的过程。”陈清泰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机会,经历这场洗礼,使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凤凰涅槃”。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搞?

实际上,最开始欧美国家做电动车,比如美国,20世纪发展新能源车,也是困难重重。那个时期,石油巨头几乎控制了美国政商两界,燃油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电动汽车差点被扫进历史的废纸堆。

号称被美国政客和油企“杀死”的通用电动汽车EV1

最典型的案例比如通用汽车,1990年推出了第一款电动汽车EV1,但在2002年彻底停产,背后除了技术水平不行,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原因是美国政客和石油公司的联合“绞杀”。

我国开始搞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也有这个疑问,汽车工业底子这么好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搞不好新能源车,为什么还要坚持?搞点别的算了。

陈清泰认为,汽车动力技术的转型原本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动的正常过程,不仅中国,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政府如今大都一反常态,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出看得见的手,其中必有更加深刻的考虑。

在他看来,我国将电动汽车提升为国家战略,其根本动因有三,一是改变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减少碳排放和大气污染;三是另辟蹊径做强汽车工业。

首先是能源安全问题。

到2018年年底,中国汽车170辆/千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近年汽车保有量连年增长,而自产石油却基本维持同一水平。所需增量几乎全靠进口。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各个国家个人出行机动化需求增长的趋势十分相似。201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9900美元,2019年势必破万,汽车保有量仍处于增长期。欧美基本稳定在700-800辆/千人,国土面积较小的日本稳定在600辆/千人,韩国约为440辆/千人。

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还有成倍增长的需求,最后至少要稳定在5亿辆左右。但如果这个巨大增量的能源全靠石油,无论其来源和安全,还是环境容量,都无法承受。

所以及早向电动车转型,使大量新增用户不经燃油车的过渡,直接跨越到电动化出行,这是圆中国人汽车梦的重要选择。

其次是减少排放和污染问题。

电动汽车自身可以做到“零排放”、绿色出行,是有序替代燃油车,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已经被诸多国家认可,也是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途径。

有一些人认为,新能源车电网的电力来源,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火力发电,同样会造成有害物排放,而且能量转换还要损耗不少,这和开燃油车排放尾气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相对燃油汽车尾气排放,新能源车发电的排放污染比较集中,更容易进行控制和集中治理。而且随着储能电池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次能源损耗的问题,也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最后是汽车工业的“换道先行”考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对上下游有极强的经济带动价值。

2019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前十车企,全是外资

陈清泰认为,我国在燃油汽车上,引进技术、消化追赶了60年,在技术、品牌上一直未能获得主动权。但在技术变轨时,各个国家和企业的差距没那么大。

在他看来,在电动车换道先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汽车产业总体上与同行的差距大大缩小,在某些领域进入了先进行列,离实现汽车强国靠近了一大步。

虽然严峻,但已做到“换道先行”

虽然当前形势严峻,但对比来看,因为我国在2009年全球最早将新能源汽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并推进产业化,给我国企业留出了近10年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口,实现了“换道先行”,赢得了难得的先发效应。

这个过程极为不易,成果也来之不易。

最初,全球多数国家和企业并不看好储能电池的电动车,产业化初期,生产者是高风险、高成本,消费者是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处于市场失灵的状态。

此时,政府成了第一推动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后,由一位副总理分管,四个部门委合作推进,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赶超战,就此打响。

之后十年产业整体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国家,中国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而且,是连续四年。

2019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前5名都是自主品牌

具体来看,陈清泰认为,方方面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产品和技术层面,在没有国外成熟技术可供借鉴情况下,已经能够自主开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和系统,实现较快地迭代升级。

尤其是2017年后,国内电动车普遍转向平台式、轻量化的“正向设计”,电动化、轻量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续航里程也普遍提高,汽车的造型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用户对国产电动车的性能、造型、驾驶和乘坐体验的认可度提高,品牌的认可度上升。

产业链层面,跨界的产业和企业大举进入,较快地建起了产业链,电池、电机、充电桩、零部件等领域成长出一批专业化公司。如宁德时代、孚能、精进动力、斑马、飞驰镁物、中兴、华为、特来电、南瑞集团,等等。

人才层面,电动车开发基本没有国外技术可以引进和借鉴,只能靠自主研发。这就给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设计提供了一个放手施展的大舞台。

一些企业研发团队是国内外工程师混编,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招揽人才,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经历了自主开发全过程的锻炼,国内企业的研发队伍也壮大了,研发能力和信心有很大提高,开始改变燃油车的竞争地位。

此外,互联网公司大跨度参与,使我国电动汽车较早地引进信息化、智能化的因素;新的创业者踊跃参与,形成了一股“造车新势力”,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特色;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短短几年,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实现在美上市

可以说十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发展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储能电池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是可行的,这一点已经被主要国家和市场认可,成为2030年之前汽车革命的主战场。

在陈清泰看来,这是中国对全球汽车产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近代以来在这样重要的产业中,成为变革的现行者、引领者,还是第一次。

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还专门组织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政策,以期在全球推广中国的经验。

温室没了,狼也真的来了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如今的严峻形势?

陈清泰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国内外形势推动下,我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2020年前后的一次大调整。这是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替代性新兴产业走向成熟必经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全球汽车行业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看一看全球主要国家纷纷解囊补贴电动汽车、各大汽车集团采取激进的措施,加速转型,就可以理解他们要保住自己优势地位的决心。

陈清泰认为,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内部形势,主要有这么三点:

一是市场下行,消费动力不足,市场表现低于预期。国内大多数汽车公司销售和利润下降;一些新造车势力刚刚起步,就面临生死挑战。

二是补贴退坡。后补贴时代的支持政策还不明朗,不到位,电动汽车推广缺乏有效的支撑,市场缺乏应有的预期。

三是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技术迭代的主要过程还没结束的情况下,资本投资开始收紧,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

2019年7月航拍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

外部形势则是“狼”真的来了。

首先是全球汽车产业大力度、快速向电动车发力。外资品牌大举进入,角逐中国电动车市场,国内外企业将同台比武。

在上海建厂的特斯拉且不说,几家主流的跨国汽车集团里,大众、本田、丰田已经相继推出了纯电动车型,并且某些企业还号称接下来要推出上百款电动车型,力度前所未见。

更有甚者,资金不足的通用、福特,不惜裁员、卖楼、卖资产,也要筹钱搞新能源车研发、自动化工厂改造。

让人吃惊的是,一些跨国巨头“冰释前嫌”,由竞争对手转向合作,构建巨无霸的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百万辆级的基础平台,大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这种路子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业来说是冲击不小。中国新能源车企业不太擅长跨界合作,单兵独斗很难和集团军对战。

其次是外资企业不仅自己花大力气搞,还开始在国内寻求合作伙伴。如奔驰与比亚迪、北汽、和吉利;宝马与长城;大众与江淮和上汽;丰田与比亚迪等。

而且,中外企业的合作也已经告别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开启了联合新技术开发,建立基础平台、生态圈,共享产业链,以及代工生产等模式。

针对外资品牌兵临城下的现状,有媒体认为,“其实国内的新能源车不必紧张,从目前的车型技术和满足本土消费者需求方面,国产品牌毫不示弱,甚至较外资品牌更优秀。”

但冷静地看,外资有强大技术储备和品牌影响力,它的后发实力不容小视,必须有足够的危机感。

正视挑战,向汽车强国前进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换道先行的十年,今天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小的时期。在陈清泰看来,这一轮调整就是走向汽车强国重要的一个节点,其中的关键是要让优强者脱颖而出。

我国家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基础电信行业和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家电领域的格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在技术变轨的过程中,这些产业都经历过“跟随-换道先行-大浪淘沙-最后实现产业竞争地位反转”的发展过程。

5G专利申请量排名,华为第一,中兴第三,截至2019年6月15日

中国汽车产业是否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制这几个故事?

从竞争优势来看,值得期盼。中国已经形成但还不够巩固的竞争优势有四项:储能电池、车联网、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潜在竞争优势还包括充电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等。

但也存在不确定性。陈清泰认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创新和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仍是关键。纯电动还有五大痛点,即续航,充电、成本、安全和残值需要进一步解决;

其二,补贴退坡,资本市场要接盘。替代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充分发挥电动化、智能网联、辅助驾驶等优势,尚需持续的创新与研发。如果因资金不足停止创新、技术迭代,将全盘皆输;

其三,电动汽车持续发展必须跨过的坎,就是其性价比超过燃油车。为此需要从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完善使用环境三方协同发力。

如果具体到参与主体,那么对于身处其中的新能源车企和上下游企业来说:

一要选准目标客户群,规划好后补贴市场的车型和产品,在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双向发力,着力提高产品性价比,增强抗衡燃油车的竞争力。

二要通过横向联合,共同开发产品平台和模块化构架。以有限的结构模块支撑多种车型,实现基础平台高品质、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和售后服务。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力。网联化、智能化、人性化将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在这些领域利用我国的优势,抢占智能网联汽车的高地,塑造品牌形象。

四要搞好跨界合作,包括技术跨界、产业跨界、学科跨界、所有制跨界等,动员起来,争取主动权。

政府层面,同样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研究和调整相应的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保护和市场割据,在陈清泰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稳定军心。

他认为,应坚定电动化发展的信心,发布电动汽车占比增长的路线图、分区域限购燃油车时间节点。

另外,2019年氢燃料汽车的火热给行业和社会造成一定误解,应该发出明确信号:储能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两条技术路线是互补而不可替代的关系。

具体来说,当前应加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的研发,而产业化的力量则要聚焦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为迎接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企业和政府要稳住军心,集中精力,增强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汽车行业和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有哪些?

1、全球汽车保险行业发展历程

国外汽车保险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随着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汽车制造业的迅速扩张,机动车辆保险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现代汽车保险起源于英国,汽车保险经历了20世纪之前的萌芽期,20世纪初中期的建设期,20世纪50年代后的发展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成熟期并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四个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2、汽车销售市场创造较大的车险需求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并成为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工业结构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根据OICA发布的数据,2011-2017年全球汽车销量保持在增长态势且涨幅较为稳定,2017年全球汽车销量从2011年的78百万辆增长至96百万辆,共计增长18百万辆;而2018年开始全球汽车销量出现下滑,至2020年行业景气度受疫情影响严重,下滑至79百万辆;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有所好转,为83百万辆。2022年,全球性经济下行可能导致汽车消费疲软,汽车消费需求弱化,汽车销量难以实现较高增速增长。追踪汽车销售的研究机构LMC Automotive和网站EV-Volumes的初步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新车总销量8060万辆,同比下降约1%。即使近几年汽车销售市场较为低迷,但汽车销量仍在8000万辆左右,创造了较大的汽车保险需求市场。

2022年7月13日,瑞士再保险公司研究院(以下简称“瑞再研究院”)发布的最新一期Sigma报告预测,全球保险市场将在2022年和2023年强劲增长,全球名义保费总额将于2022年底首次突破7万亿美元。根据2021年9月瑞再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风险挑战:到2040年财产和意外险的机遇演变》中显示,2020年,全球车险保费达7660亿美元,在财产和意外险业务中的占比在42%左右;2021年全球车险市场规模约为7894亿美元。前瞻初步统计,2022年全球汽车保险市场将达8136亿美元。

3、全球汽车保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汽车保险行业将迎来更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生态系统。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加强险企风险评估和监控能力,有效做到风险预防;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完善保险体系,提高数据管理、安全性和透明度。

瑞再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风险挑战:到2040年财产和意外险的机遇演变》预测称,尽管目前车险在财产保险中的份额正在萎缩,但预计到2040年,车险仍将是财产和意外险中份额最大的险种,预计20年内保费将获得近一倍的增长,到2040年达1.4万亿美元。前瞻以此增长态势保守测算,2028年,全球汽车保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9750亿美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保险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保险行业的现状与前景

首先,中国民用汽车技术,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要好,只是比美,日,英法德等传统老牌汽车国家相比要差。中国汽车行业和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有哪些呢,小编认为就差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中国的发动机发展历史并不长,所以短时间内难以设计出动力、油耗、能够跻身世界汽车第一梯队的发动机。这涉及了太多东西,机床设备的精度、人才、外国的技术壁垒、设计经验……都是制约我们汽车发动机发展的因素。从国内品牌知名度来看,入围500强的外国车企,都有自己的驰名国际品牌,而入围的六家中国车企,除了一汽、东风的解放牌、东风牌卡车有些名气,其余的品牌知名度都不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起步比较晚,在发动机实现突破还需要时间。在内燃机领域,海外车企已经花费了几十年去研发,且不说实力是否领先,仅仅是“试错”的成本就要比我们高出很多。在反复试验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优化发动机,不断调整和匹配,从而取得今天的成果。因此,许多看起来不错的国产发动机会出现高油耗、功率偏差和其他与参数不一致的现象。

国内领先的变速器制造企业引进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精锻设备,提高了变速器齿轮、轴、同步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水平,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以及与国外领先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热加工制造技术和设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国内总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对中国市场的不断投资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的快速发展,国内汽车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汽车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汽车制造商往往通过降低零部件的采购价格来转移汽车降价的压力。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缩小了乘用车变速器行业的利润空间。

综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了,你了解了嘛

1、全球汽车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国外汽车保险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随着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汽车制造业的迅速扩张,机动车辆保险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现代汽车保险起源于英国,汽车保险经历了20世纪之前的萌芽期,20世纪初中期的建设期,20世纪50年代后的发展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成熟期并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四个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2022年7月13日,瑞士再保险公司研究院(以下简称“瑞再研究院”)发布的最新一期Sigma报告预测,全球保险市场将在2022年和2023年强劲增长,全球名义保费总额将于2022年底首次突破7万亿美元。根据2021年9月瑞再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风险挑战:到2040年财产和意外险的机遇演变》中显示,2020年,全球车险保费达7660亿美元,在财产和意外险业务中的占比在42%左右;2021年全球车险市场规模约为7894亿美元。前瞻初步统计,2022年全球汽车保险市场将达8136亿美元。

2、全球汽车保险行业企业格局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如下:美国约870辆、澳大利亚约750辆、加拿大约730辆、德国和日本在630辆左右、瑞士和英国约600辆,加之各国对汽车保险强制购买的政策要求,全球汽车保险的需求市场较大,也带动车险企业的营收规模增长。全球主要的车险企业有前进保险、美国GEIGO、安盛、安联保险、人保财险、平安产险等,汽车保险因涉及汽车定损、理赔等服务过程,因此车险企业主要在机构设立地区开展业务,如前进保险主要服务地区在美国、人保财险车险业务仅在中国范围内开展等。

3、全球汽车保险行业区域格局

从汽车保险企业分布来看,中国汽车保险企业主要有“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美国汽车保险企业也较多,主要有前进保险、GETCO、旅行者、好事达等;德国车险企业有安联保险集团,法国车险企业有安盛集团,瑞士则有瑞士再保险公司。

中国汽车保险市场有政府强制购买的交强险,汽车必须进行交强险的投保。除中国外,全球其他国家也有国家强制车险的要求,但因全球各国在车险的发展路径不同,各国强制汽车保险的内涵也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保险的强制性更强,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另一类是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强制汽车保险有更强的商业性,虽为政府要求,但仍属于商业保险的一部分。从强制车险的角度,即可通过各国汽车销量情况对汽车保险需求市场进行分析。初步统计,2022年,全球汽车因缺芯问题一度减产,进而汽车销量也有所下降。其中,中国汽车销量达2686.4万辆,占比33%,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汽车销量达1370万辆,占比约为17%。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保险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文章标签: # 汽车 # 全球 #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