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销售 新车销售

理想汽车港股股价,理想汽车港股简称

tamoadmin 2024-06-23 人已围观

简介1.新能源三巨头已经卷的不像样了2.今日港股:恒生指数收跌6.36%海外主动型资金趋弱3.理想汽车成功回港,故事却是已经变味4.总投资64.9亿,理想北京新建10万辆纯电动车项目,利润超10亿备受市场关注的港股通名单又将定期迎来调整。在2022年8月19日(周五)盘后,恒生指数公司将公布恒生系列指数半年度审议结果(审议考察截止日期为2022年6月30日),其中包括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恒生科技等港股

1.新能源三巨头已经卷的不像样了

2.今日港股:恒生指数收跌6.36%海外主动型资金趋弱

3.理想汽车成功回港,故事却是已经变味

4.总投资64.9亿,理想北京新建10万辆纯电动车项目,利润超10亿

理想汽车港股股价,理想汽车港股简称

备受市场关注的港股通名单又将定期迎来调整。在2022年8月19日(周五)盘后,恒生指数公司将公布恒生系列指数半年度审议结果(审议考察截止日期为2022年6月30日),其中包括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恒生科技等港股主要旗舰指数,以及与港股通可投资范围密切相关的恒生综合指数。

根据规则,除了需要对被实施风险警示、退市整理和暂停交易的A+H股中的H股进行临时调整外,港股通主要随着恒生综合大型、中型和小型股指数的成分股的调整而调整,因此需要研究恒生综合指数的调整规则来预测港股通的变化。

在2022年9月5日指数成分股调整生效后,上海与深圳交易所会在随后(具体时间视交易所公布而定)以此为依据相应调整沪深港通的可投资标的范围。让我们来看看机构根据指数调整规则筛选出来9月份有哪些潜在有望纳入或剔除港股通的上市公司。

一、中国华融、快狗打车有望纳入,云音乐、金科服务或剔除

首先通过以下指标来筛选港股通的潜在纳入名单:

1、确定恒生综指选取范围,即剔除投资型公司后当前所有的港股主板上市公司。

2、筛选出恒生综指选择范围中累计市值覆盖率在前94%之中的证券。

3、剔除掉已在现有港股通名单的证券。

4、参考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网站,剔除掉股权过于集中的证券。

5、剔除掉外国公司、SS合订证券和REITs。

6、筛选出流动性符合要求的证券:由于缺少港交所的自由流通市值因子,此处选择月平均换手率(基于自由流通股本)作为替代指标,若无数据则以月平均换手率(基于已发行股本)作为替代指标。

经过上述步骤,机构光大筛选出港股通9月潜在的纳入公司名单有:云康集团、圣诺医药-B、瑞尔集团、港龙中国地产、大唐新能源、新特能源、海螺环保、IDG能源投资、渤海银行、中国华融、信利国际、快狗打车、香港航天科技、汇通达网络、亚信科技、创新奇智、创梦天地、海昌海洋公园、361度。

另外同股不同权的公司预计纳入时间会有不同。预计贝壳-W于2023年12月12日前后被纳入港股通。

而通过以下指标来筛选港股通剔除名单,在原有港股通的名单中:

1、不满足流动性要求:筛选出不满足流动性测试的证券,此处选择月平均换手率(基于自由流通股本)作为替代指标,若无数据则以月平均换手率(基于已发行股本)作为替代指标。

2、不满足市值要求:深股通需要把不满足市值要求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的成分股调出。因此将市值未达到50亿港元或当前恒生综合指数中累计市值覆盖率在96%以后的标的剔除。此处市值指的是采用恒生公司计算方法计算的市值,也就是每月月底的发行股数乘以股价。

3、在不符合要求的证券名单中删除含A股的H股。

最终得出港股通9月可能的剔除公司名单包括:云音乐、金科服务、正商实业、先声药业、京信通信、绿地香港、和铂医药-B、朝云集团、中国动向、嘉和生物-B、天立国际控股、建业地产、久泰邦达能源、易居企业控股、华夏视听教育、药明巨诺-B。

二、阿里巴巴何时纳入港股通

阿里巴巴曾发布公告,董事会已授权集团管理层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将新增中国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在港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在港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预计在2022年年底生效。

阿里巴巴积极推进“双重主要上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降低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摘牌退市的风险。其次此前阿里巴巴-SW在港股为“二次上市”,如果成功推动在港交所主要上市,有望较快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吸引南下资金买入以增加流动性。

我们来看看此前再鼎医药的案例,2022年6月27日再鼎医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完成由第二上市向双重主要上市的转换,同日就被调入港股通中。

沪深交易所有规定若含有同股不同权架构,只要已经在港交所上市超过6个月+20个工作日,在转为双重主要上市公司当日也可被调入到港股通当中。因此像阿里巴巴-SW,哔哩哔哩-SW这样已经在港股上市超过7个月的同股不同权公司,单纯从规则上来说,在转换为双重主要上市公司后短期内也能被纳入到港股通中。

也就是说推测阿里巴巴如果顺利在年底完成港交所主板主要上市,那么纳入港股通名单最快将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纳入港股通以后有不少公司流动性明显改善,内地资金对于公司股价的定价权明显提升。

参考已纳入港股通的小鹏汽车,自上市日至纳入港股通前一日的日均成交额为2.59亿元,自2022年2月9日纳入港股通后至2022年7月26日日均成交额升至6.55亿元,7月26日港股通持股比例为其总股本的3.58%。

理想汽车自上市日至纳入港股通前一日的日均成交额为1.31亿元,自2022年3月14日纳入港股通后至2022年7月26日日均成交额升至7.56亿元,7月26日港股通持股比例为其总股本的5.52%。

机构中信测算假设上图符合要求的二次上市公司全部转换为双重上市公司并纳入港股通,预测其合计日均成交额提升50%,单边日均成交额增量为57亿港元。2022上半年港股单边ADT(平均日成交量)为1383亿港元,日均港股通成交额(买入+卖出)为332亿港元,则增量约为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的4%。

阿里巴巴的主要股东软银集团宣布,将通过结算预付远期合约的方式,减持约2.42亿股阿里巴巴美国存托股份,约占阿里巴巴已发行股份总数的9%,折合市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这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属于较为负面的消息,不过软银减持与其巨额亏损很有关联,在其第一季度财报中提到,由于投资失误以及疫情、全球经济形势等影响导致公司亏损高达2.33万亿日圆,超过1163亿元人民币。

2023年8月4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了2023财年第一季度(即自然年2022年第二季度)业绩。该季度,阿里巴巴实现营收2055.6亿元,同比保持稳定;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302.52亿元,同比下降30%,业绩指标上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表现均高于市场预期。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表示:“过去一个季度,我们积极应对宏观环境的种种变化,通过持续加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始终聚焦长期战略。虽然我们的业务在四、五月份增速相对放缓,但进入六月份已经看到向好迹象。基于我们拥有的高质量消费群体,以及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多元化业务所呈现出的韧性,我们对未来长期增长充满信心。”

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后续阿里巴巴以及中概公司通过双重主要上市而纳入港股通的最新进度。

本文仅提供予接收人,其所载的信息、材料或分析工具仅提供予接收人信息并做作参考之用,不存有招揽或邀约购买或出售证券的意图。未经复星恒利证券事先书面许可,接收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文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予其他人士。

复星恒利证券相信本文所载资料及观点的出处均属可靠,复星恒利证券不会就本文的真实、准确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证。接收人在作出投资决定前,应自行分析或咨询专业顾问的意见。

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复星恒利证券或其任何董事、雇员或代理人概不就任何第三方因使用/依赖本文所载内容而导致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复星恒利证券及其成员企业及其董事、高级职员及雇员可不时就本报告所涉及的任何证券持仓。

新能源三巨头已经卷的不像样了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迎来最强红利节点!

受此影响,今日(11月3日)股市大面积飘红,新能源、 汽车 板块涨幅居前,充电桩、物联网、智能电网、锂电池等板块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多支股票出现涨停。

美股

蔚来理想小鹏

市值一夜暴涨近500亿

规划指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 汽车 续航水平的提升将从追求大电池向低能耗目标迈进。同时,规划还对充换电便利性提出了要求。

而更为突出的变化是, 智能 汽车 全面进入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 。“高度自动驾驶”与“车用操作系统”已经写入新的规划,智能 汽车 无疑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就在近两月,特斯拉、蔚来、小鹏先后发布了自己的高速领航功能NOA(特斯拉)、NOP(蔚来)、NGP(小鹏),可以实现跟随导航自动由匝道驶入高速、高速自动超车、自动变换高速、驶离高速等,在遇到突发情况需要驾驶员接管时,系统会提前数秒发出预警。

受规划发布刺激,今日凌晨美股市场中国“造车新势力”蔚来 汽车 、理想 汽车 、小鹏 汽车 股价均出现大涨。蔚来 汽车 (NYSE: NIO)上涨8.96%,报收33.32美元;理想 汽车 (NYSE: NIO)上涨13.44%,报22.88美元;小鹏 汽车 (NASDAQ: XPEV)上涨6.91%,报20.72美元。

蔚来 汽车 近期股价走势

理想 汽车 近期股价走势

小鹏 汽车 近期股价走势

三家公司市值一夜增长466亿元。自去年10月股价低点算起,蔚来已飙涨27倍,最新市值一举突破3000亿元关口。

红星资本局查阅具体交付数据,“造车新势力”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其中领头羊蔚来 汽车 10月份共交付5055辆 汽车 ,同比增长100.1%,创下单月交付新纪录;年初至10月总共交付31430辆 汽车 ,同比增长111.4%。理想ONE10月交付3692辆,连续三个月刷新单月交付量纪录;年初至10月理想ONE已累计交付21852辆。小鹏 汽车 10月交付3040辆 汽车 ,同比增长229%;年初至10月交付17117辆 汽车 ,同比增长64%。

A股

新能源 汽车 板块活跃

多只氢能源个股大涨

本周,新能源 汽车 板块走势活跃,板块内多股涨停。

宁德时代市值逼近6000亿元人民币。比亚迪近期股价和市值也是不断攀升,目前总市值已超过4476亿元人民币(含A股和对应的港股)。

值得一提的是,氢燃料电池发展也受到重视。 规划要求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 探索 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

11月3日A股氢能源板块应声大涨,其中龙头股深冷股份(300540.SZ)早盘一度触及20%涨停板,截至下午收盘报23.69元,涨幅13.4%。

深冷股份目前氢能源业务主要针对氢的储运、加注,公司拟在山西大同市建立氢能源装备基地,并与中能源、玛雅投资成立合伙企业氢能源产业基金,规划分步投资建设日产5吨液氢装置、油氢混合加氢站以及对氢燃料电池公司股权投资等事项。

另一只龙头股雪人股份(002639.SZ)继11月2日涨停之后,今日早盘再度大涨逾8%。但随后回落,收盘小涨1.13%。消息面上,丰田 汽车 11月2日宣布,与雪人股份达成一致,将为雪人股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提供丰田零部件。丰田和雪人股份合作将向数家中国商用车厂商提供氢燃料电池组件。

今日其他氢能源板块个股如金固股份(002488.SZ)、创元 科技 (000551.SZ)均以涨停报收,另外宗申动力、德威新材、中泰股份等涨幅也超过7%。

在美股市场,氢能源概念亦是一大风口,甚至风头一度盖过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车。10月初,氢燃料电池制造商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一周之内涨幅达4成,氢燃料电池厂商巴拉德动力公司同期亦大涨。不过截至目前普拉格能源仍未能实现盈利,华尔街预计要到2023年公司才能实现盈利。

氢能源已有小规模应用

100辆氢燃料城市客车成都投用

从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来看,氢能开发利用已经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已在交通、发电、航天等领域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突破。

氢能可以从多渠道获取,属于气体能源,存储在水中可谓取之不尽。同时氢能不含二氧化碳,从应用氢能的角度看,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焦虑和担忧。在国家氢能源战略政策的驱动下,我国能源结构具有从碳氢化合物能源向氢能源转变的趋势, 氢能源有望成为下一代基础能源。

以氢燃料电池为例,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已经有小规模、小范围的应用。红星资本局曾经实地探访东方电气(600875.SH)控股子公司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 科技 有限公司,其拥有中国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目前在成都市郫都区,由成都客车和东方电气共同研制的100辆氢燃料城市客车已经投入使用,且顺利运行总里程已达数十万公里。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均得到了初步验证,性能指标国内先进。

今年9月,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 科技 有限公司还进行了增资扩股,以有效整合多方资源,着力解决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环节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实现氢能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

不过由于氢自身的活性气体属性,极高的燃烧速率,以及存储携带安全性问题,使得氢能的产业化应用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氢燃料 汽车 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尚属起步阶段,2019年我国氢能源 汽车 销量2750台左右。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中提到,预计2050年氢能会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10%,氢燃料电池 汽车 保有量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6000万吨,将逐渐进入氢能 社会 。

编辑 邓凌瑶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今日港股:恒生指数收跌6.36%海外主动型资金趋弱

继小鹏 汽车 之后,理想 汽车 也回来了。

7月26日,港交所文件显示,理想 汽车 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将寻求作为具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发行人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虽然是国内三大造车新势力之一,但相比另外两个,理想 汽车 似乎要低调很多,诸多的经营指标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此次登陆港交所,又能否成为理想 汽车 新的起点,并在未来的竞争中完成逆袭?

从产品上看,理想 汽车 只有一款六座中大型豪华电动SUV--理想ONE;销量上,2020年,理想卖出了32624辆,名列年度中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第六位,占市场份额2.8%,在仅生产新能源 汽车 的 汽车 制造商中排名第三。截至2021年6月30日,理想一共交付超过63000辆理想ONE。

反观竞争对手,蔚来、小鹏都已量产两款以上的 汽车 产品,包括SUV和轿车, 2020年蔚来的销量达到43728辆,高于理想,小鹏则是27006辆,相对低一点。 但不同的是,竞争对手的都是纯电车型,而理想的增程式技术路线,多少沾了燃油车的方便性。

在财务数据上,理想仍处于亏损状态。2019-2020年,理想 汽车 总收入分别约为2.84亿、94.57亿元,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32.82亿元、7.92亿元,亏损有所收窄,而毛利上已经转正。

但2021年前三个月总收入35.75亿元,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3.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扩大了3.67倍, 原因在于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增长较快。

要布局未来,研发费用就得维持,而出于抢占市场的需要,营销费用也很难减少。换言之,两项费用短期内都有很难降下来,所以预计今年的净亏损额超过去年的可能性还很高。

何时能够实现净利润转正,不好下判断,但这也是国内新势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套用特斯拉经历的事情,净利润实现转正的那一年,总销量是50万辆,那国内新势力的盈利道路,还遥远得很。当然,“蔚小理”和特斯拉差别还很大,强行对比并没有太多意义,只是想说明,要真正实现盈利,道路还很漫长。

不过,好在理想的月度销量还在持续增长,6月份还拿下了国内中大型SUV销量冠军,在总销量上也超越蔚来 汽车 ,在发展趋势上是不错的。

销售的持续给力,有赖于理想 汽车 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布局。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中国主要城市拥有97家零售门店,2021年7月10日,开设了第100家零售店。和特斯拉一样,理想将零售门店选址在目标用户可能光顾的购物中心,而非中心商业区或地标性建筑。

而竞争对手小鹏的门店数量,包括直营店88家,特许经营店90家,合计178家,是理想的1.8倍,但是今年上半年理想和小鹏的销量都是3万辆左右,这也表明在单店销售效率上,理想是有优势的。

综上的经营指标和财务数据,只是看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变化趋势,很难套用常规的价值模型去量化投资价值。

但理想 汽车 ,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增长红利很足且各发达国家都在争抢的赛道,所以得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待它。

在重大的战略方向选择上,理想 汽车 并没有过多的理想主义,而是非常的现实。

当年,特斯拉在决定做电动车时,是从豪华的跑车切入,看中的不过是硅谷的 科技 富豪们,既有钱,又乐意尝试新 科技 的心理,同时还有一份为环保贡献力量的济世情怀。

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商业的通盘考虑,电动车技术尚未成熟,加上量产有限,价格必定很贵,如果一开始就贸贸然去敲基层市场的大门,结果大概率是吃闭门羹,而且很容易被燃油车厂联合围剿,甚至胎死腹中。

所以,从相对差异化的市场入手,不失为一个稳妥做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特斯拉这个战略的成功。

理想 汽车 也一样,梳理一下它的各种战略思维脉络,有两点非常清晰。

第一, 从中大型SUV车型入手,和蔚来一样,它们看中的正是市场接受度和价格优势。 过去十年,SUV凭借着强劲的动力、宽敞的空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而国人不断上升的消费力则支撑起了这股SUV热潮。因此,选择SUV车型打入市场,能够很好地平摊成本,消除和同类型燃油车的价格差距,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新能源 汽车 。

第二, 增程式的技术路线。 这点也是理想 汽车 争议最多的地方,到底理想为何会选择这个路线?

先看看下面几张图。

三种技术路线一对比,你会发现,增程式技术路线其实是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HEV混合动力中间取了巧。

它可以像插电式混动那样加油充电两不误,也具备通过燃油发动机发电、储备、放电后带动电机从而提供动力的全过程,但它没有燃油发动机直接带动车轮的功能。

它也可以像HEV混动那样仅仅通过加油,然后由燃油车发动机发电提供动力,但它同样没有燃油发动机直接带动车轮的功能。

开过燃油车的人都知道,发动机转动时噪音很大,而且燃油的转化效率并不高,即使最牛的技术,也很难超过50%,这正是燃油车常常被诟病的热效率问题。但电动车就不一样,电机转动的噪音比燃油发动机低很多,动力转换效率也更高,常常可以达到80-90%。

所以,增程式的优势就在于,既充分利用了电机代替燃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优势,又保留了“可以加油”的好处,这就解决纯电车型里程焦虑、充电时间过长、充电桩太少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用燃油车的方便性,开出了电动车的优越性。

新能源车这个行当非常烧钱,蔚来的老板李斌有过一句名言: “没有200亿,不要做电动车。”

实事求是地问,有多少创业车企一出手就能拿到200亿?

蔚来自己都差点因为缺钱挂掉,所以能够顺利活下来,才有资格去谈“理想”。理想 汽车 上市前披露的融资数据,是146亿,如果盲目地烧钱进去,很可能车都没出来,公司就已经挂了。

不盲目吹大炮,从最务实的路线出发,目标是活下来,再谋划未来的大局,这正是理想做战略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和很多技术密集型行业一样,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新能源 汽车 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从短期活下来的角度看,理想选择增程式技术路线无可否非,事实也证明它的正确性,年度销量上,它仅次于特斯拉和蔚来,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大幅领先蔚来和小鹏。

但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对于理想 汽车 ,这个远虑,就是纯电技术路线。

从长远的新能源车发展趋势上,纯电是必然,它能更好地解决人类对于石油的依赖,以及为更多智能化的落地运用提供支撑,虽然里程焦虑、充电便利性问题至今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能。这也正是增程式路线虽然有优势,但也并没有受到太多车企尤其是巨头的青睐的原因, 汽车 界更愿意将增程式视为过渡方案,而不是终极方案。

在纯电技术上,理想并没有优势,至今也没有一辆纯电车型面试。虽然在战略规划上,理想已经意识纯电路线的重要性,重点押注了高压快充技术,但最快也得2023年才能推出首款纯电车型。

效果如何未可知,但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虽然渗透率还处在增长区间,但纯电车竞争已非常白日化,各路“神仙”,传统的、新的、跨界的,都赤膊上阵,争得不好开交,理想 汽车 还有多少时间去消耗,如果不能在纯电技术路线上迅速取得突破,理想在增程式路线上获得好处,还能挥霍多久?

在研发,理想 汽车 吃过增程式的好处,费用上大幅低于竞争对手。

但过分务实的反面,也可以是畏首畏尾,一旦加大投入,财务上必然会出现亏损扩大的可能性,理想又有没有足够的魄力去壮士断腕?

据聆讯后资料显示,理想 汽车 正在开发X平台,它继承了理想ONE现有的增程序电动 汽车 平台,并配备了下一代增程电动动力系统。公司计划于2022年推出X平台上的首款产品——全尺寸豪华增程序电动SUV,并于2023年在X平台上推出另外两款SUV。

很明显,理想的重点之一仍然在增程式技术路线上,这能够解决它的远虑吗?

新能源 汽车 作为新生事物,是传统 汽车 和电子产品的合体,承载了人类对出行方式的革命理想,谁能够在这场大战中走到最后,取决于技术研发。

而技术研发比拼的,首先是战略方向,其次才是烧钱和人才。

增程式的选择令理想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成功地活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 但仅仅依靠这个技术路线,理想不可能赢得未来。

理想表示正大力投资高压纯电动 汽车 技术,为未来的高压纯电动车型开发两个平台—Whale及Shark,并自2022年起,理想 汽车 的所有新车型将配有与自主开发的未来L4级自动驾驶兼容的必要硬件作为标配,并立下“理想”--5年内占20%市场份额。

理想很丰满。

去年顺利登陆美股,现在又来到港股,从资本充裕的角度,理想是有着落了。而去年至今新能源 汽车 的火热,也让理想享受了股价翻倍的高光。

但在人才的问题,行业已经是“僧多粥少”的情况,即使理想愿意砸钱,就能够保证一定找得到人才吗?竞争对手个个都手握重金,比砸钱,理想不一定能过谁?

现实很骨感。

理想的回归,或许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

理想汽车成功回港,故事却是已经变味

10月24日,恒生指数收跌6.36%,恒生科技指数跌9.65%,在线教育、软件应用板块跌幅居前,新东方在线跌超15%,美团、京东健康跌超14%,哔哩哔哩、京东集团跌超13%,百度集团、小鹏汽车跌超12%,腾讯控股、阿里巴巴跌超11%。航空航天、军工板块走高,中国航天万源涨超6%。

机构分析

中金:港股流动性与持股情况分析

我们尝试从资金流向、机构季度持仓信息、宏观等各层次的“拼图”,分析近期港股市场资金流出情况。整体来看,南下资金依然延续了自年初以来持续稳步流入的态势,而7月以来主动型基金流出有所加速。我们认为此轮资金流出可能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部分基金削减配置综合影响。此外,港股卖空成交比近日也明显抬升。从持股和筹码看,自下而上汇总的机构投资者季度持仓数据显示,三季度海外机构持仓比例有所下降。我们注意到,此轮外资流出绝对规模上不及2018-2019年,但对股价的影响似乎更大,反映资金流向和股价并非线性关系。悲观假设下,我们认为若外资主动基金降低跟踪指数的中国配置,将可能给市场带来压力。往前看,美联储在年底的政策如果可以退坡有望成为第一个压力缓解的契机。

7月以来,港股市场在多重不确定因素下持续走弱,恒生指数于10月初跌破2011年以来低点,主板成交清淡,卖空占比叠创新高,市场情绪较为低迷。在外部金融条件持续收紧、地缘局势更为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担心是否存在更大的资金流出压力。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现有可得数据口径不完备(如EPFR资金数据只涵盖“基金”这一类投资者)和港交所持股不穿透的客观约束,都使得试图掌握港股全局投资者结构和高频资金流向的变化难度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从资金流向(如互联互通南向资金、EPFR资金流向、卖空成交)、机构季度持仓信息、宏观(香港M3、总结余)等各层面的“拼图”,组合成相对全面的信息。综合最新变化,我们有以下几点发现。

资金流向情况: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海外主动型资金趋弱

南向资金:波动中维持流入,近期甚至有所加速。尽管近期港股市场持续承压,但南下资金依然延续了自年初以来持续稳步流入的态势,进入10月以来基本保持每日净流入趋势。不仅如此,南向资金流入规模近期甚至呈现逆势加速的势态。最近一周(10月17-21日)整体流入规模达257亿港币,创下自3月中旬(3月14-18日流入263亿港币)以来最大周度流入规模。具体流向上也成呈现逆势加仓特征。十月以来回调幅度较大的新经济龙头,如腾讯、美团-W、药明生物与理想汽车-W等是流入主力。因此可以看出,南下资金并非本轮市场波动的主导因素。

海外资金:7月以来主动型基金流出有所加速。7月以来,海外主动资金整体流出45亿美元。从幅度上看,本轮较3月中旬仍较为温和(3周内流出35亿美元),但本轮流出时间较长,自7月15日以来已持续14周(对比3月中旬及4月至6月11周内流出约36亿美元)。分基金类型看,新兴市场主动基金(流出30亿美元)和亚洲除日本主动基金(流出10亿美元)流出较多。相比而言,被动型基金年初至今依然持续流入,但从结果上看对股市定价影响相对较小。

图表:新兴市场主动基金、亚洲除日本主动基金近期流出海外中资股较为明显

图表:南向资金全年保持流入,近期有所加速

图表:海外中资股市场年初至今经历三波外资流出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此轮资金流出可能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部分基金削减配置综合影响。首先,美联储8月以来加息预期再度升温加剧了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紧、也推动资金从整体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市场,近期美元走强和主要新兴汇率贬值也可以得到印证。年初至今新兴市场主动型基金和亚洲除日本主动型基金净赎回规模大幅攀升,分别为159亿美元和76亿美元。其次,通过EPFR数据测算,我们发现海外主动基金整体配置中国市场比例明显低于被动基金,反映了主动基金可能存在一定低配行为。这其中,全球(除美股)基金和亚洲除日本基金低配较为明显,不排除与近期地缘局势的再度紧张有一定关系。

图表:EFPR数据显示,机构持续降低中国配置,主动型基金净赎回是资金流出中国的主要原因

卖空成交:港股卖空成交比近日也明显抬升。除资金流向外,港股卖空成交比例也持续走高。根据Bloomberg数据显示,港股市场卖空成交占总成交额比例自7月以来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自9月底维持在20%左右的高位,10月上旬创下24.5%的单日高点。此外,香港证监会(SFC)披露的淡仓(空头)申报情况显示空头头寸也有所增多。截至10月14日有空头仓位港股约为680只,空头仓位占流通市值加总比重为1.38%,较前一周1.09%抬升较多,较8月中旬1.66%的高点相对平稳。

图表:港股卖空成交比例持续上升

持股结构变动:中资配置基本平稳,外资配置有所下滑

从持股和筹码看,我们自下而上汇总主要机构投资者的季度持仓情况显示,三季度海外机构持仓比例有所下降、而中资机构比例提升。由于港交所持股数据无法穿透至投资者,我们通过汇总大型机构(包括养老金、对冲基金等)的季度持仓数据,将海外中资股市值前100大标的(包含港股和美国中概股)投资者结构梳理出来。初步发现如下:

1)港股通标的持股中,中资中介持股占比不断提升。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港股通标中介机构持股情况来看,中资中介的持股市值占比从2021年底的11.3%升至当前的12%,也高于3月中旬11.6%的高位。与此同时,国际中介的持股市值占比则持续下滑,从2021年底的45.3%降至当前的43.3%。如果粗略假设内地资金通过中资中介更多,海外投资者通过国际中介更多的话,这一比例变动则可以间接侧面佐证一部分海外资金的流出。进一步对比市值变动情况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如中资中介的持股市值下跌幅度要小于海外与中国香港本地中介的幅度。

图表:港股通标的中资中介持股市值占比近期也有所抬升

图表:从港股通标的中介持股总额变动情况来看,卖出也主要集中于海外和中国香港本地中介

2)三季度海外机构持股占比为34.1%,依然最高整体回落。海外机构持股自2021年以来持续回落,三季度海外机构持股1.46万亿美元,占样本公司总市值22%和流通市值34.1%,较2021年末分别回落1.1和1.2个百分点。相比而言,三季度中资机构持股整体平稳,占样本市值和流通市值的7.7%和4.9%,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

3)养老金、主权基金等持股比例下滑但规模较小,共同基金仍是主体。近日部分海外养老金、主权基金、甚至战略投资者可能削减部分中国敞口的报道引发关注。在上述样本中,我们发现海外养老金、主权基金等类型投资者持股的确有所回落,从年初3.3%降至三季度3.1%,但比例和规模均较小。相比而言,共同基金依然是主导,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为28.6%,较年初下滑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部分养老金的潜在敞口调整实际规模影响可能相对有限,或更多体现在情绪上的扰动,或因为单体规模较大造成的短期影响。

图表:外资持股近期有所回落,主权基金和养老金占海外中资股持股的较小部分

图表:外资机构持股的存量近期持续下滑

港币和流动性:美联储持续收紧和全球“便宜钱”减少下的压力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资金流出导致香港金管局总结余下滑。美联储加息周期下,港美利差扩大导致资金有流出压力。2022年5月港币触发弱方保证以来,香港金管局多次介入维护汇率,这也导致银行总结余3000多亿港币下滑至当前1000亿港币,Hibor利率也因此走高。对比2015-2018年美联储加息周期,此轮总结余下滑速度更快,但当前总结余仍高于2015-2018年的低点。整体来看,香港银行间港币流动性仍较充裕,叠加银行持有外汇票据较多,为港币流动性提供下行保障。

从机制上看,香港货币供给与股市同时受到资金流向影响,两者相关性较高。总结余是香港货币基础的一部分,资金流出会直接影响香港货币供给。8月香港广义货币供给M3同比增长2.46%,较去年末的4.26%有所回落。我们发现,香港M3和美元指数走势高度负相关,体现全球风险偏好下滑时与整体新兴市场同样流出和回落的态势。与此同时,香港M3和港股市场走势有较高相关度,背后可能反映了全球资金流向的共同影响。

往前看,考虑高通胀约束下美联储加息周期尚未结束,全球“便宜钱”和美元流动性的收缩也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外部流动性紧缩甚至流动性流出的压力也可能还会造成一定扰动,关注总结余和Hibor变化。

图表:美国加息周期推动资金流出中国香港及其他新兴市场,中国香港银行总结余明显下滑

图表:而香港M3与港股表现则高度相关

压力测试:悲观假设下,还有多少可能流出压力?

对比历史看,此轮资金流出规模有多大?绝对规模不及2018-2019年。EPFR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市场经历了4轮海外主动型基金的流出阶段,分别为:1)2007-2009年金融危机(流出123.5亿美元)、2)2011-2013年欧债危机(69.9亿美元)、3)2013-2017年美联储紧缩和中国股市波动(368.6亿美元),以及4)2018-2019年贸易摩擦(161.7亿美元)。本轮自2021年8月高点以来海外主动基金累计流出109.8亿美元,无论规模还是持续时间都弱于2018-2019年或2013-2017年。同时,在控制股价对资金流的影响下,我们测算流出规模不及2020-2021年期间流入规模的一半。

然而,资金流向和股价并非线性关系,此轮流出对股价的影响似乎更大。EPFR统计海外主动资金中国配置规模在此轮流出中从4053亿美元下滑36.6%至2571亿美元(体现价格下跌因素),而2013-2017年期间海外主动资金配置仅下滑5.6%。因此对股价更关键的因素可能是定价权归属。考虑到海外主动资金当前已经明显低配中国市场(当前配置比例约为28%,较MSCI新兴中31%的权重已经低配),因此不考虑其他如地缘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认为外资机构进一步减持动能可能也有所趋缓。

图表:此轮外资主动资金流出绝对规模小于2018-2019年,但股价波动较大

悲观假设下,若外资主动基金因为种种原因降低基准中的配置比例,可能带来多少流出压力?如果假设有10%的跟踪新兴市场的投资机构将业绩基准改为新兴除中国(我们估算约有8000亿美元主动投资基金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基准),以当前28%的配置比例测算,可能会带来224亿美元的资金流出压力,相当于2021年高点以来流出规模的两倍,基本将回吐2020年以来的流入规模。因此在这一悲观假设下,将可能给市场带来压力。

前景展望:“三重压力”下,短期或维持震荡,等待转机到来

我们认为,港股当前资金面情况反映的是市场面临的“三重压力”,即美联储紧缩影响流动性,国内增长影响盈利预期,以及地缘局势影响风险偏好。短期来看,美联储在高通胀压力下或将维持鹰派立场,意味着短期内全球资金避险情绪或将持续,而当前外资主动型机构大幅低配港股情况缓解或需要在后两者上找到转机。

所幸的是,港股市场已经具备几项优势,如当前市场已跌至数年低点,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叠加国内宽松政策下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这意味着海外中资股可能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如果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港股市场未来反弹力度有望更大。往前看,美联储在年底的政策如果可以退坡有望成为第一个压力缓解的契机。而后续更多正面催化剂的出现,如大规模稳增长政策加码以及部分风险的缓解,可能推动外资机构低配情况缓解和市场风险的重新定价。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港股短期可能维持震荡格局,但或处于底部区域。配置思路上,短期以高股息作为贬值和风险的对冲,但是优质成长、尤其是可能受益于未来内需和政策放松修复的消费成长可以择机吸纳、等待时机。(来源:中金公司)

总投资64.9亿,理想北京新建10万辆纯电动车项目,利润超10亿

7月26日,理想 汽车 通过了港交所聆讯。按照惯例,一般在一个月内,理想将正式登陆港交所。

这距离理想去年美股上市刚好1年的时间,也是继小鹏 汽车 7月回港上市后,又一个造车新势力回归港股。现在,仅剩蔚来还在美股独立,不过据新闻报道,蔚来早在3月就在港股申请上市,目前貌似受阻。

造车新势力这种频繁上市的操作,无疑暗示着新能源车的一次变局正在开始。最近又有新闻报道,车企正在抢人,一些关键岗位,像自动驾驶研发人员,已经开出了11万的月薪,火药味越来越浓。

无疑,经历过上一次的淘汰后,新能源车已经步入新的竞争阶段,未来的不确定性将会变得更大。尤其对于理想这个走增程式路线的新势力来说,变化的风险将会更大。理想要如何保持自己的位置?

说起理想 汽车 ,不得不提增程式技术,这是如今市场上唯一能够代表这项技术的车企。

过去的3年,理想通过增程式技术的长续航和低廉属性,完美地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在去年3季度,毛利率一度达到近20%。

就凭这一点,理想在新能源车的第一阶段竞赛中,挤走了拜腾、绿驰、奇点等对手,上市纳斯达克,成为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

现在,理想又准备开发X平台,以继承现有的增程式电动 汽车 平台,并配备了下一代增程式电动动力系统。

但是,理想在增程式技术继续发力的同时,一种转向也在发生。

理想在本次的招股书提到,自己正在投资高压纯电动 汽车 技术,为未来的高压纯电动车型开发两个平台——Whale、Shark。

理想做纯电动车,要搁在一年前,是万万想不到的。

李想在去年Q3财报会议上还提到,在400KW快充技术成熟前,理想 汽车 不会推出纯电车型,增程式技术在大型SUV、MPV上的应用具有5-10年的优势。

当初为了给增程式技术背书,粗口大骂的,也是李想。如今这种转向着实突然。

增程式技术已经过了它的黄金时代了吗?

其实,在更早的今年年初,理想发布的2025战略,就提到要在2023年交付首款纯电动车型。这个战略还是李想以内部信的方式发出来的。

撇开个人的技术偏好,增程式电动车确实不合主流了。

增程式技术本质上还是用汽油作为动力来源,以电池驱动,这是它为什么被归为插电式混动 汽车 之中的原因。

这种不纯粹的动力模式,使得它在政策上享受不到新能源车的优惠。比如,补贴被打折,在一些城市,如北京,增程式电动车无法享受绿牌。政策方向已经预示了这项技术的必然衰落。

然而,最终让增程式技术出局的还是技术的发展。

近日,科士达向媒体表示,旗下的快充充电桩和快充模块等产品,功率最高已经可以实现400KW;而在电池续航上,目前小鹏P7官宣700公里,特斯拉model Y接近600公里。

在电动车政策导向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夹击下,增程式已经不合时宜。

于是现在,增程式技术成了理想急切想要撕掉的标签。

对于理想来说,想要去掉增程式的标签很容易,但是要贴上一个纯电动车的标签,并让用户认同、买单,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从 汽车 销量来看,蔚来、小鹏和理想同属一个梯队,但前瞻性上,两者已经超出了理想。这几年,理想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理想ONE上,对于纯电动车的经验属于空白。

以纯电动车的续航来说,蔚来在造车三势力中占据了优势,在充换电技术和充电桩上拥有众多专利。

而新能源车竞争最火热的自动驾驶技术,无疑小鹏是最佳代表。在其它车企都在卖硬件的时候,小鹏已经通过其自主研发的XPILOT系统软件实现了收入。

而理想,除了增程式技术外,没有其它的技术优势。

在驾驶技术上,理想在5月推出的理想ONE,虽然升级了NOA导航辅助驾驶的能力,但辅助驾驶还是在Level 2级别。而特斯拉Model3已经达到L3+,一些传统车企量产的车型也在L3级别。

去年六月,理想ONE在山东青岛发生一次事故。理想 汽车 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副驾驶亲友受伤,车身前侧损毁。

根据分析,这背后可能跟理想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关。在旧款理想ONE上,辅助驾驶芯片是Mobileye EyeQ4,水平视角52 。而且该款车型只有1个毫米波雷达,相比同行,小鹏G3则配备了3个、蔚来ES6配备了5个。

凤凰 科技 曾报道过,理想ONE可以识别长距离的障碍物,到了“中”“短”距离就会出现视障。

在2021新款理想ONE上,也可以看到新换上的地平线Journey 3 与其他品牌的算力差距。

当然,理想还有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就是它的车型开发能力。

从理想ONE出来到现在,理想一直没有做出来第二款车型。而蔚来 汽车 旗下已经拥有ES8、ES6、EC6三款主力车型;小鹏 汽车 旗下也有G3和P7两款车型,分别攻打低端以及高端市场。

虽然在2025战略中和本次招股书中,理想都提到以后每年要更新两款车型,但从三年一辆到一年两辆,具体的执行、产品设计、经营效率等会不会打折,都要打个问号。

除了技术与制造的区别外,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车企的另外一个区别是,传统车企卖车,新能源车企改卖服务。

这一点,蔚来估计是体会最深的。蔚来有一个“牛屋”,经常组织车主举行一些活动,与车主相互沟通交流。所以在这起“座椅缺陷”事件前,蔚来的口碑一直是挺好的,它也以用户企业自居。

根据蔚来创始人李斌的说法,去年疫情,蔚来 汽车 60%的订单都是来自蔚来 汽车 老用户的推荐。可见用户企业的卖货能力。

相比之下,理想就被负面新闻消耗的比较多了。

2020年初,理想ONE发生一起前悬架下A摆臂球头脱落事故。理想 汽车 工程师认为事故概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过多的考虑。

但在2020年8月9日,又有一辆理想ONE发生“断轴”事故,官方仍然说这是由于撞击造成的,悬架系统“非常安全和可靠的”。直到后来又出现多起断轴事故,理想才承认悬架系统问题,召回一万多辆理想 汽车 。然而理想官方的用词却是“硬件升级”。

在11月1日的沟通会上,李想回应了此事:“升级肯定是因为当时有缺陷,这很正常。”尽管车辆出现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无视自己错误,心安理得地把“召回”改为“升级”的这种孤傲的态度,却不是一个企业该有的。

无独有偶。6月,浙江经济生活频道报道,一名购买理想ONE的车主在当天发现,车辆存在悬架异响的故障,维修后理想方面却需要车主签署一份“保密协议”,车主被要求不得向媒体、工商等反映或曝光相关问题。

从“断轴门”、“改款门”、“保密协议”,还有最近悬而未决的“水银门”,理想一次次陷入负面舆论的风波之中,背后暴露出来的恰恰是尚未成熟的用户服务理念。

对于互联网车企而言,需要补足的短板不仅是产品技术,还有“以用户为重心”的理念认知。

在纯电动大行其道之时,理想 汽车 押注增程式,其实是一条相对保守的道路。

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显然,理想做纯电动车在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上还远远不够,却又急着想去抢占市场。

而现在,李想将要为他的战略选择买单了。路线的错误,让理想 汽车 在造车新势力的迅猛发展中至少落后了几年。

在欧美车企主导了一个多世纪的燃油车市场后,这次,中国有机会抓住新能源车的机会,造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国有品牌。

而造车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等,虽然面对重重的技术困难,但却凭借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和创新意识从一众车企中突围,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可能性。

但现在,新能源车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争夺,更是 汽车 行业一种用户服务的升级,特别是在当前新能源车还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的技术、基建尚未完善的时候,更应该认真对待用户遭遇的困难,沟通、解决,如此才是造车新势力胜出的关键。

理想汽车的一份环评资料显示,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万台纯电动乘用车智能制造工厂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将于2023年正式建成投产。

项目总投资64.93亿元,达产后正常生产年份利润总额 137534万元,净利润 103150万元。项目拟租用原北京现代一工厂用地及空置厂房等建筑,新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生产车间。

产品方面,理想汽车此前的港股招股书显示,理想将打造两个高压纯电动车平台——Whale和Shark,从2023年起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型。

目前来看,基本北京工厂后续将投产这两个平台车型,后续有望进一步扩产。

文章标签: # 理想 # 汽车 # 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