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动态 汽车动态

阿维塔经销商_阿维塔经销商模式

tamoadmin 2024-05-25 人已围观

简介近日,据网上消息显示,长安深蓝品牌更名为“深蓝汽车”。从命名来看,深蓝接下来大概参考阿维塔进行独立运营,从而不再以长安汽车下属产品序列为定位。针对此,近日深蓝汽车也进行了回应称:“长安深蓝改成深蓝汽车是为了让品牌更清晰,其他没有变化。”不过,关于长安深蓝更名,不少网友却给出了许多精彩评论。关于深蓝“剔除”长安,网友们怎么说?长安深蓝与深蓝汽车,区别主要是在长安二字上。的确,倘若当初没有长安的背书,

阿维塔经销商_阿维塔经销商模式

近日,据网上消息显示,长安深蓝品牌更名为“深蓝汽车”。从命名来看,深蓝接下来大概参考阿维塔进行独立运营,从而不再以长安汽车下属产品序列为定位。针对此,近日深蓝汽车也进行了回应称:“长安深蓝改成深蓝汽车是为了让品牌更清晰,其他没有变化。”不过,关于长安深蓝更名,不少网友却给出了许多精彩评论。

关于深蓝“剔除”长安,网友们怎么说?

长安深蓝与深蓝汽车,区别主要是在长安二字上。的确,倘若当初没有长安的背书,很难想象深蓝能够迅速打开市场。正如这位网友的评论,“没有了长安就完全是杂牌子”、“没长安的大旗,谁会买个本身十几万几个月又降2万的杀马特”。

虽然这位网友言语太过夸张,但是不难看出长安汽车的号召力,还是对深蓝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不管是长安、吉利还是长城,只要旗下子品牌有这三家车企做背书,消费者还是比较认的。

事实上,除了上面这位网友不看好深蓝更名之外,还有不少网友对深蓝未来同样也不是很看好。比如有网友表示,“没有长安庇护伞”,深蓝就变成“杂牌车”销量也不保。更有网友大言不惭称,“经销商都说了,靠深蓝都得饿死”这些网友的言论,在我们看来还是有些偏颇,虽然现在深蓝面临不少问题,但是什么“杂牌”、“销量降一半”还是有点不负责任了。

销量下滑、价格先涨后降、投诉不断

去年,在深蓝SL03正式上市之后,曾引发了33分钟订单突破万台的热潮。而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深蓝SL03订单量已超过4万辆。但是暴涨的订单量跟交付量却不成正比。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深蓝在上市后5个月时间里,也只卖出了2.7万辆。当然,我们相信随着产能不断提升,深蓝的销量也会持续增长,虽然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深蓝2月份的销量仅有4103辆,环比下跌33.14%。

除此之外,在遭遇销量下滑之后,深蓝面对行业的降价热潮也不得不选择跟进。但要知道,去年12月深蓝可才宣布2023年1月1日起调涨SL03增程版和纯电版车型的官方指导价,涨幅在3000-6000元之间。这一下,就被一些网友说成了是背刺老用户的佐证。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压力在这里摆着,但是“掀桌子”毕竟不是长期主义,还是得尽快找到新出路。

在我们看来,销量一时升降并不能代表未来全部表现。但是关于产品的一些投诉跟问题,深蓝还是有必要多关注一下。比如有车主反映“主驾驶座椅的压力感应功能失效”、新车出现“仪表盘上显示‘小乌龟’动力系统故障”、“续航不符”等等状况。这些还是值得深蓝多多关注,毕竟从我们试驾的体验来看深蓝SL03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机械素质上更没得说。

深蓝的思想是不是出现问题了?

其实整体来说,深蓝的产品我们觉得没有太大问题,一些小毛病也都可以理解。毕竟,人无完人,车无完车,即使故障率比较低的日系车,仍然也会存在各种小毛病。不过,产品有问题,那么营销战术就必须要跟上了。

就拿前面的的深蓝S7亮相活动为例讲个真事。那次活动号称在中国与法国联动,中国在上海,法国在巴黎,当然也是邀请到了一些媒体参与。不过,这里面猫腻就多了,有些媒体是实打实去做事了,从早拍到晚,各种类型的内容,不管是视频还是微头条都没有落下。关键数据也都非常出色,但是这样勤劳的小伙伴却没有资格入围深蓝的“内部小会”,其内容还被莫名其妙“刷”了几百万的流量,不知道这次的活动执行公司到时怎么给甲方爸爸交差,这就是目前混乱的深蓝现状。

说到深蓝S7,我们也要唠嗑几句,这么重要的一款车型,你几乎在各大专业平台上见不到太多的声量,与其花大价钱去巴黎搞什么亮相,你不如把这些费用花在国内的常量曝光和用户优惠上,不知道这帮市场部的怎么想的?难道去了巴黎你就是一哥了,还是里面有一些行业潜规则?这个咱们没有证据不能随便乱说!

举个例子吧,当初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广告亮相是多少时尚新潮的事,某品牌上去露了一把脸,花费据说差不多要500万美刀。现在有人宣称,40美元就能搞定一则30秒的展示,但是如果你知道纽约时代广场有十块大屏都在播这种广告,你难道说你40美元就敢跟500万的大屏所处位置比效果,你说说里面水分有多大?

说实话,我们本来很看好深蓝,毕竟作为新能源品牌,前期销量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最近的这些SAO操作让我目瞪口呆,就拿最近深蓝用户集体投诉这个负面消息,我就觉得正常的公司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更不可能把用户打成水军这么愚蠢的公关策略,那是某新势力的“专利”,但是长安不应该呀,一向本分做事的企业,怎么突然就变得激进起来,而且像脑子进水一样的对待用户,难道是因为从某些新势力过来的高管还没有调整好状态吗?按理说不应该啊!

还拉上一堆媒体站台跟风指责用户合理维权是水军行为,人血馒头真这么好吃?这个真的令人想不通,想不通呀,你们这样跟真正的操纵舆论导向的水军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别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了!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我们再多说两句话,新能源时代跟燃油时代的玩法完全是两个概念,传播方式也应该重新换种眼光来看,但是核心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对待用户的态度更不能改变。

对于即将完全独立的深蓝,我们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毕竟选择脱离一个实力雄厚的靠山而选择单飞,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实力。

但是从前面几件事情的SAO操作上,特别是对待用户正常合理维权事件的态度上,我们也有很大的担忧,古人云: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与深蓝诸君共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314,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消费维权又成关注焦点,而与汽车消费相关的维权事件自然也是热搜常客。3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提到,2022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1.6万件,同比增长62.84%。其中,合同问题、质量问题、虚假宣传问题增速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26.33%、77.35%、75.65%。

话说回来,新能源带来了不仅是新的动力形式,新的出行体验,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运营模式。但是随着新能源车销量不断飙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虽然常常有用户控诉,但在新能源品牌野蛮生长的背景之下,却从来没有被主机厂正面对待过。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这些年新能源车的六大罪状。

夸大宣传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是最能体现新能源车科技感的功能,也是新能源车曾经一直着力宣传的卖点。

然而大家应该还会对两年前蔚来ES8在沈海高速上的车祸有印象,当时车主因为开启了所谓的自动驾驶功能导致车辆在高速上发生交通事故,最终车毁人亡。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引发的舆论风波,让当时蔚小理这批造车新势力们匆忙将“自动驾驶”改成“辅助驾驶”。一场因为轻信厂家对自动驾驶的宣传而引发的事故,最终以所有厂家更改宣传话术草草收场。

此后的这两年里,主机厂虽然一方面在宣传话术上规避“自动驾驶”,同时加入各种免责条款和注意事项,但是另一方面还是在通过智能辅助、激光雷达、视觉感知这类体现着尖端科技,充满诱惑力的词汇,和官方的各种无人驾驶视频在占领用户的心智,让用户对这类辅助驾驶系统充满信任感。

事实上,无论是顶流的特斯拉,还是装配越来越多激光雷达的国产新能源车,在国内现阶段的自动驾驶能力仍然是停留在L2级别辅助驾驶上,哪怕是这些车型在软硬件层面上已经具备了L3级别甚至更高的能力。

但正是由于这种对硬件过度宣传给用户的暗示,让很多人还是会相信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即使车企不提“自动驾驶”,但因为辅助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是有增无减。

续航里程严重缩水

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的缩水和虚标,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洞察报告》中就有显示,在新能源汽车使用不满意因素排行中,续航不足占比达30.3%,位列第一。

最近几年,威马、埃安、小鹏、飞凡等新能源车企都曾经因为续航里程虚标和严重缩水的问题,被车主集体投诉维权。但车企面对续航里程这个问题,却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

理由很简单,因为“裁判”和“球员”都是厂家。只要车企测试认为电池没问题,电控系统没问题,那么就必定是车主自己的问题。更何况,续航里程也的确会受到季节、环境、驾驶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哪怕是国标从当初的NEDC变成了如今的CLTC,依然没能真正客观的反映出一辆新能源车的真实续航能力。

于是,新能源车市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默契的规则:车企卖力宣传标称续航,消费者买车从不相信标称续航,最终默默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其实,给一组客观的可供参考的续航数据很难吗?并不难,只是达不到宣传的目的,车企不愿而已。

电池自燃事故频发

先看几组数据:

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共发生640起火灾,相比2021年上升了32%,90天自燃640辆汽车,平均每天有7台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请注意这还只是2022年的一季度,要知道整个2022年新能源车的销量仍在飙涨。

有媒体统计过,2022年1-11月,仅仅是在各媒体网站上有过明确报道的新能源车自燃事件就有74起,理想、小鹏、宝马、埃安、保时捷、北汽等等,几乎你数的出来的新能源车都曾“榜上有名”。

无论是三元锂电还是磷酸铁锂,无论是刀片电池还是弹匣电池,不管厂家事前宣传通过什么针刺火烧试验,多么多么安全,在市场上仍然难逃自燃和爆炸的现象。即使“新能源汽车自燃概率更低”常常被马斯克、李斌这些新能源车企大佬们拿来作为宣称电动车更安全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燃油车起火,新能源汽车起火往往更难以控制和预防的,且常常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控的火情。

以次充好,货不对板

2022年,售价直追保时捷的高合汽车又闹出了“音响门”事件,导致大量车主集体投诉,由此揭开了又一行业内幕:所谓的各种高端车型上配备的国际名牌音响,大多都是授权贴牌的国产产品而已,不仅音响效果存在差异,而且价格相差悬殊。

这类事件在燃油车时代并不多见,但在新能源时代,随着造车方式发生了改变,厂家的宣传一味强调高端,实际上在一辆新能源车上,那些厂家宣称的硬件配置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或许我们都要打个问号。

用户数据隐私无保障

还记得在2021年底,先是有小鹏因为6个月违规采集43万张客户人脸数据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之后又有蔚来的用户数据遭窃,被黑客勒索1500万元。

用户隐私数据是否被违规采集,以及如何确保安全,本来就是相关部门高速重视的一个问题。2021年10月开始实施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对汽车数据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数据采用默认不收集原则,除非驾驶人自主设定;数据要进行脱敏处理,尽可能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等。

但事实上,无论是出于产品的开发研究,还是对驾驶行为安全的研究,车企必然会对车辆和用户数据进行采集。来自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显示,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哪些属于合规采集,哪些属于违规采集,又该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用户不关心,车企也不会主动透露。

某位互联网大佬曾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这也导致了车企在隐私数据这块有太多不透明的操作。随着新能源车用户基数越来越大,这个问题迟早要爆雷。

厂家漠视合同权益纠纷

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采用了直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厂家更好管控价格,以销定产,消费者购车也能够享受全国统一的价格和权益。然而这也意味着,一旦合同出现纠纷,消费者将要直面比经销商更加强势的厂家。

在新能源车领域,消费者支付定金后,排产期限达不到预期时间,承诺提车期限一再延迟、下订后对应车型的价格、配置或权益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纠纷依旧可以说是相当常见。强势的厂家基本上都是“我说了算”的态度,稍许友好一点的厂家或许会做出一些补偿方案,但说到底,吃亏的还是用户。

像此前特斯拉、小鹏、理想都曾经遭遇过类似的维权问题。比如小鹏和理想的新车定价罔顾老车主的权益遭到老车主集体投诉;特斯拉因为全系车型频繁降价也被车主集体维权。还有极氪、阿维塔、smart都因为订车之后出现权益纠纷,或是排产不断延期而遭致车主的投诉。

如果投诉群体规模大,厂家或许迫于舆论压力会给出解决方案。但那些散户型的用户,往往只会成为维权浪潮下沉默的大多数。

写在最后:

根据媒体报道,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投诉率为20%,在全球排名第一。这个数字在高达688.7万辆的销量数据衬托下,显得格外刺眼。而前面说到的新能源车六大“罪状”,在举国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的大背景下,却从未在315期间被真正引起重视过。或许,这也是新能源车企多年来一直有恃无恐的原因吧。(文/优视汽车 )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尊贵的椰子0066,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章标签: # 深蓝 # 新能源 # 用户